張梅珍
[關 ?鍵 ?詞]紫砂壺;鼓;簡約;韻律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茗器之一,也是世所公認的最好的泡茶器具,原因在于制作紫砂壺所運用的紫砂泥是一種礦物質含量極高、透氣性極佳的礦土,可使茶葉香氣完美保留。除此之外,紫砂壺在造型與內涵方面有著多樣與多變的特點,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正是由于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紫砂壺藝術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延續自己的藝術生命。
本文將要分析的這件紫砂壺名為“樂鼓”,這一名稱體現出此壺的藝術主題。這是一件參考中國傳統打擊樂器——鼓所制成的紫砂壺作品,以光器之特點為工藝標準,整體簡約淡雅而富有韻律美,體現出紫砂壺藝術對音樂美之借鑒。
《禮記·明堂位》中記載,早在“伊耆氏”時期,也就是上古時期,中國便有了最早的鼓,主要作為軍事樂器使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才運用到戲劇、歌舞、曲藝等方面。鼓的類型十分豐富,但在造型上大致相似,為扁圓形,正如此壺造型一般。此壺壺身微扁,周身圓潤,壺腹飽滿而有張力,兩側線條對稱自然,匯聚形成橢圓底部,為保證壺身平穩,壺底部設有圈足,既可模仿鼓架,又增強了壺體的穩定性。從壺身造型及特征上看,此壺應屬圓器范疇。
壺嘴與把手部分則體現出方圓結合的美學特征,將圓器作品獨特的“圓中寓方”具象化。壺嘴為二彎嘴,線條起伏緩和,形成較為寬大的嘴嗉,使茶水流出時在此匯聚,以形成壓力保證水流順暢。壺把手則為傳統的橫向耳狀圓環,與壺嘴高度一致,可使人在使用時較為省力。這二者都有著十分立體鮮明的棱線,俊逸利落,尤其是壺把手棱線由上至下逐漸消失并變為泥段,真正體現出方圓一體的特征。壺蓋為略微凸起的圓形壺蓋,置于壺頸部中央,邊緣細密緊實,工藝細致。壺蓋中央是經過改良的橋形壺鈕,壺鈕兩端內收與壺蓋相連接,由此形成似鎖頭的形狀,與壺身富有力量而又不張揚的氣質相符合。
造型結構體現的是壺的工藝特點,而泥料則體現出壺的制作水準。“樂鼓壺”通體呈棕紅色,顏色均勻,表面細膩而肌理清晰,光澤適宜柔和,有內斂溫厚之美。紫砂壺的顏色與原礦質地、燒制溫度等都有著密切關系,好的紫砂壺要顆粒圓潤、色澤溫和,表面不能有裂紋,這就需要手工藝人十分了解原礦特征并且能估計燒制后的收縮率,方能將紫砂泥之特質與結構美感體現出來。
全壺無一處裝飾可以說明此壺是一件典型的光器作品。所謂光器即是以素面為特征的紫砂壺類別,這也是紫砂壺中工藝水準與收藏價值最高的一種,因為壺的藝術個性僅能靠線條變化來呈現,微小的瑕疵都會被放大導致損害壺的美感,因此光器對手工藝人的技藝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一方面在于細致程度,另一方面則在于與主題的契合和表現力。
以樂鼓為主題也賦予了此件紫砂壺一種獨特的韻律美。鼓聲既可慷慨激昂如急雨,也可渾厚低沉如奔雷,以節奏變化之強烈而著稱。此壺在線條上即體現出這種節奏感,線條曲直變化自然,棱線與圓線交相呼應,正是呼應了這種韻律美。此壺雖然整體簡約,但各個部分都要用不同的方法及器具進行制作,極為精密細致。在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紫砂壺依然僅能手工制作,也彰顯了紫砂壺藝術“心手合一”的特點。
紫砂壺藝術之長處便是善于從其他藝術形式中獲得靈感,而在中國諸多傳統樂器中,尤以鼓的造型能夠滿足紫砂壺對于實用性的要求。樂鼓壺既展示了中國傳統樂器的外在形式美與獨特的韻律美,又展示了手工藝人博采眾家之所長的開闊眼光,紫砂壺正是在這種兼容并蓄中逐步成長為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品。
在分析此件紫砂壺時,筆者從“樂鼓”二字切入找尋此件紫砂壺的造型來源,從而發現此件紫砂壺與中國傳統樂器的結合,發掘出其獨特的韻律美。“樂鼓壺”體現出光器之精致、圓器之多面,在香茶日積月累的浸養之中定會亮麗如鼓音,令人樂以忘憂。
作者簡介:張梅珍, 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1989年畢業于江蘇省陶瓷輕工學院,并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造型設計專業深造。此后便根植于陶都宜興——這個藝術氣息濃厚的江南小城,從事陶瓷雕塑、紫砂壺藝的設計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