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
紫砂壺在制作的過程中,一方面采用了華夏文明中古老的制陶工藝,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藝術,以及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相輔相成,讓紫砂壺成為“形、神、氣、韻”的完美結合。一把紫砂壺,細細賞來,可以品味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種種。紫砂壺的主體材料為紫砂泥料,其細膩無比,具有肌理之美,如果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線條多變的形式來將其呈現出來,就真正實現形象美以及幾何美的融合,所謂的造型,其實也是在線條運用之處得以呈現。本文以紫砂“愚竹壺”為例,淺談紫砂壺中線條藝術的體現。
一、紫砂壺的整體性和線條美
在西方,藝術作品的美主要在于整體與統一,而在中國不是這樣。中國人主張的是線條美,比如常見的書法、繪畫均是線條美的具體體現。中國人看重線條的變化多端,紫砂壺最能詮釋,同時在古代的玉雕、佛像造型中均可以得到驗證。中國人并不看重藝術品的整體感以及立體性,而是在乎流動中的線條所帶來的美感,書法藝術便是最好的說明。對于線條來說,它具有簡約以及變化兩大特點。換而言之,線條之美最簡單的呈現方法便是簡約。中國人認為最復雜的事物也是可以通過線條來體現的,所謂“萬物始于一”便是這個意思。在線條的襯托下,紫砂壺便出現了千姿百態的形狀,所帶來的美感也是千變萬化的。
二、紫砂“愚竹壺”的工藝特點
紫砂壺的創作不同于其他,它不需要過多奢華的裝飾,宜簡不宜繁的同時,它還是宜藏不宜露的代表。制壺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利用藝術空白的技術,不需要在紫砂壺的留白部分填充過多的裝飾物,而是建立在紫砂材質的基礎上,以自己的靈感與構思作為指引,創造意境,將紫砂壺的形態、裝飾以及寓意有機結合,讓其藝術之美上升到和諧、統一的高度。正如這把紫砂“愚竹壺”,簡單的外表,僅有的線條,同樣能夠支撐起精致的外形,制壺者的匠心可見一斑。紫砂“愚竹壺”的主體是一個圓器性質的壺身,呈橢圓體,同時鼓腹飽滿不失張力,壺體重心下垂,姿態活靈活現,別有一番韻味,將紫砂“愚竹壺”的沉穩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纖細有力的竹狀提梁置于其上,給人無限的想象。
三、紫砂“愚竹壺”的線條美
紫砂壺的裝飾,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線條修飾,另外輔助以陶刻、泥繪、描邊畫以及印花等。線條裝飾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裝飾。雖說是基本的線條,卻也分為云水紋、菱紋、云肩線、燈草線、凹凸線、花瓣紋和子母線等,如果制壺者能夠運用得當,恰到好處,便能將線條的規律性以及簡單美體現出來,這不僅是一種修飾手法和工藝,也能夠將紫砂壺的實用性表現開來。線條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加固紫砂壺的造型結構,提高穩定性,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局部構件聯系在一起。正如這款紫砂“愚竹壺”, 壺身利用筋紋線巧妙構制,而壺鈕的桃實形狀卻足以將紫砂壺的美表現得更加細膩。再往上看,提梁彎彎,曲曲折折,如竹節一般,柔美中不乏精致,又好似一道彩虹跨于其間。可以展開想象,彩虹之下是一筐果實,就好像金秋十月,采果子的人提著籃子,進入果園,一邊是豐收的喜悅,一邊是人生的恣意,這大概也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場景。紫砂“愚竹壺”將情感寄托在壺上,有一種情深義重的感覺,讓世間人如此憐愛。紫砂“愚竹壺”口蓋組合的一粗一細的雙線又稱“文武線”,一般處理成上粗下細, 上大下小稱為“天蓋地”,可增加紫砂壺的安定厚重感。
紫砂壺獨特的線條造型組合不僅彰顯了其創作內涵,還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個性。紫砂壺的制作者在進行紫砂壺創作時總是會將自己對紫砂壺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感悟融入自己所制作的壺器之中,讓每一個壺器制品都能充分地展現不一樣的內涵。這就要求每一個制壺者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探索,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加上線條那種流動靈活的設計風格,將使得紫砂壺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擁有獨一無二的內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