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
阜南縣柳編歷史已達500多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杞柳種植可上溯千年,是阜南最具特色的傳統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下,阜南柳編產業得到了有效發展。據統計,阜南縣目前杞柳的種植面積已超過12萬畝,從事柳編生產經營的已有14個鄉鎮,從業人員超過了21萬,柳編企業310家,其中形成規模的有110家,取得自營出口權的有71家。柳編產品用途廣泛,而且90%的柳編產品出口,遠銷東亞、東南亞、西歐等國家,可以說阜南的柳編產品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一、阜南柳編產業的歷史沿革
阜南縣沿淮河、洪河、陶孜河的河灘低洼地,水資源豐富,自古盛產杞柳。當地的人們世代相傳,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會編織柳編工藝品。在今日黃崗,人們以柳為生,以柳為榮,直至以柳為姓,至今仍然有柳大、柳新兩個行政村,總人口 8000多人,其中柳姓占40%以上。中國柳編看安徽,安徽柳編看阜南。柳編產業財稅和扶貧貢獻突出。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阜南柳編產業發展迅速,柳編產品的品種也不斷增加,無污染、無公害的柳編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日趨走俏,從而形成了特色規模產業。僅黃崗鎮柳編企業就發展到36家,其中年銷售額超過千萬元以上的企業發展到6家。2008年阜南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六部委批準為農業(林業)循環經濟示范試點縣,柳編產業作為重點示范產業。阜南柳編技術先后被列入阜陽市、安徽省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2005年阜南柳編協會蟬聯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8年黃崗鎮被省政府認定為“產業集群專業鎮”、安徽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
二、阜南柳編立編工藝的發展
阜南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條件優越,所以生產的杞柳具有皮薄、柔韌、潔白、心實節少、精細均勻、著色力強等特點,品質明顯優于其他地區產的柳條,適合編織各種精巧的柳編工藝品。2001年阜南縣被授予“中國杞柳之鄉”,而且有“中國杞柳在安徽,安徽杞柳在阜南”之稱。
阜南柳編藝人以東方人的睿智和匠心獨運的技藝編出了形態各異、爭奇斗艷的工藝品,觀賞性和實用性并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柳編技術日臻成熟,并且阜南柳編工藝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將現代元素與技術融入其中,不僅成就了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工匠,而且推出了一批有想法、有創意的工藝美術師,為阜南柳編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其中工藝創新在四方面較突出:第一方面,阜南的柳編產品從原先的農業生產工具類轉向了裝飾類、藝術類、家具類、園藝類及觀賞類等;第二方面,柳編產品的編織材料由原先單一的柳條轉向了多樣化的材料,如藤條、草繩、柳鐵、木片等;第三方面,編織技藝由原先的傳統立編、經編轉向柳木混編、柳木草鐵混合編、別花編、意編(亂編)、柳鐵混編、織絨技術以及復合技術;第四方面,編織產品由原先的單一色轉向多種色彩,現在的柳編產品具有五彩繽紛的顏色。而且柳編藝人創造出多種材料復合編織工藝,不僅將藤柳與其他材料結合,還與繪畫技術相結合,創作出很多立體感強的產品,如仿古類、仿生類、壁畫類等,從而實現了多種工藝創新。
阜南的“立編”技法全國一流,其中立編工序如下:
1.先用木頭做架子的模具,一般立編的架子都用大中柳做架。
2.架子分為上架和下架,架子都用大頭針扎好,上架和下架尺寸不一般大,比如上架為40厘米,下架為37厘米,根據籃子高度和要求斜度多少而定。
3.架子做好后,四面用柳條先做固定后,才可以編,編的花樣可以有很多。
4.半成品做好后,根據底挖的尺寸,用柳編個底子放里面,合適后,用電鉆對底梗打眼,再用柳條剪成斜插,茬子用木板打入底梗里。一般一只十個茬子就可以了。
5.底子裝好后,再用錐子在籃口中間錐個洞,用兩根大柳做把芯,把芯外面用四根柳刨花把,這個立編提籃就完成了。
“立編”屬傳統技法,特點是柳線結合,產品耐用,也是改革開放后的創新技法,主要突出緯少經多,編織出的產品立體感強。“擰編”講究產品的造型和曲線,其工藝產品堪稱一絕,有巧奪天工之妙。
總之,阜南柳編產品采用無污染、純天然的原料編織,具有樸素、大方的自然韻味,是集欣賞性、實用性于一體的綠色環保用品。
作者簡介:王文忠,男,漢族,1962年4月出生,安徽阜南縣人,中共黨員,阜陽市人大代表,安徽農業大學本科學歷,北大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柳編)遺產傳承人、中國好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典型人物、安徽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安徽省新經濟領軍人物、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