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梅
[關 ?鍵 ?詞]紫砂壺;提梁;如意;創新
在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正德年間,江蘇宜興丁蜀鎮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壺,成為紫砂壺制作的源頭。早在紫砂壺誕生之前,中國在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方面已經相當成熟,茶道文化也有了系統的發展并遠播海外。這些都為紫砂壺的誕生創造了必要條件,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紫砂壺藝術便乘著東風跨越時間與地域的雙重限制一展雄風。
本文所關注的這件“壹提如意壺”參考借鑒了諸多傳統藝術造型,具有創新意義。本文將對此壺進行“拆解”,并在分析中進行重構,在向內部文化層面逐步過渡的同時來感受紫砂壺藝術多元、開闊和包容的美學價值。
我們將此壺分為主體、結構與裝飾三部分進行剖析。首先,主體部分以橢圓形為基準,肩部平直短促,壺體上部較為飽滿,線條呈圓弧狀,豐潤而有張力,下部線條較為平緩,至底部自然與三角釘足相接,平穩而典雅。由此可以看出,壺體造型所參考的是古代香爐鼎,并力求完美還原,紫砂泥的質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古典青銅器的肅穆莊嚴,從而使紫砂壺身古韻素凈,非常雅致,同時也能體現出紫砂圓器之珠圓玉潤、端莊優雅,產生一種綜合美。
壺嘴、壺把、壺蓋與壺鈕可稱為壺的結構組成部分,它們通常根據壺身比例制成,相對壺身來說是人們更常接觸的部分,因此制作時也要考慮手感。壺嘴為二彎嘴,線條曲折流動,有著較大的嘴嗉,即壺嘴根部較為粗大,橫截面較大,可以增加出水時的沖擊力,以便出水流暢,而適當的弧度可以保證收水時干凈利落,不會形成“潴留”,保持了壺體的整潔。壺蓋為球形壺蓋,子母線寬厚立體,與壺身相接緊密細致。壺蓋中央為橋形壺鈕,壺鈕兩端與壺蓋相接處猶如祥云,造型優美。壺蓋這一部分與壺身相互交融,使香爐鼎形狀完整呈現出來。
此壺無把手而是設有提梁,這一造型早在紫砂壺出現之前就已經被普遍運用了,相傳是由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所開創,因此提梁造型包含一種文人雅趣,在紫砂壺出現后,提梁便也自然而然地移植到紫砂壺創作中。此壺提梁呈圓環形狀,高置于壺身上方。提梁弧度優美,下方較窄而頂部較為寬大,與壺身形狀相互映照。提梁兩端與壺肩部緊密相連,自然而不見縫隙。提梁要保證堅固性,方能承受壺體重量,這就對提梁的結構以及與壺體的連接有著極高的要求。
此壺壺身處有線紋裝飾,是象征吉祥的如意紋樣。線紋以壺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分布,上方兩端卷曲對應,下方則向釘足處過渡,由此增強了壺的一體性。對稱的如意紋首先在視覺上給人以舒暢之感,其次便是在文化內涵上凸顯出中國吉祥文化的外化形式。由此呼應壺的藝術主題。這一線紋看似簡單,但制作起來極難,線紋要一氣呵成,深淺一致,如此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并且在人觸摸時有極好的手感。
綜上所述,此壺主要借鑒了傳統的香爐鼎造型與提梁工藝,手工藝人運用工藝技巧巧妙地將二者融合起來,由此賦予了此壺一種創新精神。所謂“壹提”指的是提梁設計,“如意”則指壺身紋樣裝飾,簡潔清爽的造型裝飾更體現出紫砂壺的藝術表現力。全壺以紅泥打造,顏色均勻,光澤柔和,砂質顆粒圓潤,肌理溫厚,體現出香爐鼎之高遠,提梁之文雅,以及紫砂壺藝術之古雅、脫俗與深厚。我們對此壺的各個部分進行分析,找到了它們的“根”,也就找到了它生長與發展的脈絡,從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此壺的藝術魅力及其他傳統技藝之經典。
通過分析此壺,我們根據其命名明確了它的立意及其對傳統造型的繼承與發揚,感受到其創意特征與多元的美學特征。紫砂壺藝術不僅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為己所用,也為其他傳統藝術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此件“壹提如意壺”讓我們看到紫砂壺工藝技巧之復雜、造型裝飾元素之多樣,更讓我們看到一種包容的中華氣度之美。
作者簡介:袁紅梅(1977—),女,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2015年首屆“景舟杯”銅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