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記者團既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新聞宣傳的一支不可忽視力量,又是學生提高跨學科綜合素質、走出課堂完成社會實踐的有益平臺。
本文試探討高校如何加強學生記者團的管理,以及分析高校如何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因地制宜培養具備良好政治素養、具備新聞采寫編播等本領的優秀應用型新聞人才。
關鍵詞:高校宣傳工作 ? 學生記者團 ? 學生管理 ? 新聞素養 ? 人才培養
美國著名記者普利策曾說過:“如果把我們的社會比作一艘航船,新聞記者就是站在甲板上的瞭望者。”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是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發出學生聲音的重要輿論場。顯而易見,新聞宣傳工作是高等院校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在目前我國的各大高校中,越來越多的學生記者團日益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青年軍,他們不僅負責為高校校報、校園網、校外媒體供稿,在新媒體宣傳環境下,許多學生記者團還承擔著維護運營高校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公號,百度貼吧、天涯論壇等新媒體板塊,學生記者團已經成為高校宣傳系統的有力幫手和必須補充。
可以說,如何正確認識學生記者團存在的必要性和意義,如何規范學生記者團的管理,如何培養優秀人才更好地發揮學生記者團的作用,是當今高校宣傳工作中不可忽視的課題。
一、學生記者團的作用
(一)學生記者團是高校宣傳部門的有力幫手。目前我國高校的宣傳工作主要有專職部門黨委宣傳部負責,傳統的高校宣傳方式主要有黨委宣傳部專職行政人員、各學院(系部)黨委宣傳委員、通訊員等組成。如果該校開設新聞學專業或設置新聞學院,則該專業老師也會根據實際情況,承當部分宣傳任務,如提供通訊稿、組織撰寫審核評論及領導發言稿等。
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在校生的逐漸增多,學校宣傳形勢也在發生變化。對于公辦高校,突出的問題在于,編制有限的情況下,黨委宣傳部專職人員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高校新聞宣傳需求。而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專職人員同樣難以兼顧紛繁復雜的高校宣傳工作。
因此,學生記者團的重要性就此凸顯出來。學生記者團完全由高校在校學生組成,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在與普通學生的交往中,學生記者團的成員因其鍛煉出的綜合素質,自然地在同學中間享有一定的號召力與凝聚力,對于高校各大宣傳平臺陣地吸引學生關注,提供優質穩定稿源具有極其重要作用。
(二)學生記者團是高校宣傳部門掌控輿情的晴雨表。學生記者團的成員來自學生中間,他們比高校專職宣傳人員更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愿,尤其對于時下大學生熟練使用的各種新興自媒體工具,學生記者團的成員比專職老師把玩得更加得心應手,對高校布局和掌控學生思想工作來說,學生記者團更具有先天優勢。
同時,學生記者團也是溝通學生和學校之間的橋梁,學生記者團的成員們奔走在校園之中,他們以年輕人特有的敏銳才思和獨特視角觀察著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能夠將學校的大政方針、學術動態、科研成果發布給師生們,又能將師生們對于校園生活的種種意見反饋給學校。因為學生記者團的存在,許多可能發生的輿情事件學校有希望將其掌握在萌芽狀態,可以說學生記者團是高校掌控輿情的晴雨表。
(三)學生記者團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優秀平臺。實踐證明,作為學生記者,經過準記者“生涯”的歷練,都會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黨的新聞工作者的標準要求自己。同時,學生記者的采訪對象不僅僅局限在同學室友,往往要接觸學校領導、學院(系部)負責人、權威學者、學校的行政人員、甚至是校外人員,對學生培養的正確的思想認識、與人溝通能力、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都將起到明顯效果。
二、加強學生記者團管理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發展科學技術文化, 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學校教育, 育人為本, 學校要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
由此可見,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目的和根本任務,如此我們明確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同時也明確了學生記者團管理存在的使命——全方位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素質。
(一)政治素質。作為高校宣傳工作的有力補充和重要抓手,學生記者團成員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利用手中的筆和手機,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科研、教學、管理、學生活動等各方面動態成果傳播好、報道好,在廣大師生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二)職業技能。新聞記者是雜家,而學生記者團的成員來自不同專業擁有不同知識結構,首要解決的問題是鍛煉新聞采訪寫作的基本技能。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四力”的要求擴大到整個宣傳思想戰線: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加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因此,經過學生記者經歷的歷練,學生們的四種能力肯定會得到質的飛躍。再結合各自所學的專業,思考如何深入淺出地把本專業內容融會貫通,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三)文化氣質。學生記者團的采訪內容很大一部分是關于校園文化方面的,包括了學校的學術成果、科研動態,這其中離不開人,離不開身邊的優秀學生、知名教授、學科帶頭人,他們的學習工作精神面貌,構成了學校的氣質和校園文化內涵,突出展現了學校的精神。一方面,學生記者們集中采寫報道有關內容,另一方面,也潛移默化地受這些采訪對象的影響,同時通過學習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國內外的時事咨詢,日積月累中對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與精神氣質也會起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三、學生記者團的管理與培養建議
如何打造一支堅強有力的學生記者團?筆者試提出以下管理與培養建議:
(一)嚴格把控選拔關。“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作為學生社團,伴隨著學生的畢業離校,生命周期通常只有3、4年。所以要格外重視選拔關。
在開學迎新之初,一定要選拔學習成績好、能吃苦耐勞、對新聞工作有熱情的學生加入。同時選拔一定要嚴格,可以設置多次筆試面試,一方面對學生多次考核,另一方面增加學生的職業敬畏感。同時,應盡可能選拔具有多種學科背景的學生參與宣傳工作,防止因只是結構問題導致報道出現死角。
(二)提高新聞業務水平。高校宣傳部門應盡可能招聘具有新聞從業經驗的人員,一方面對新聞宣傳工作駕輕就熟,另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培訓和培養學生記者團成員的基本新聞理論知識。同時,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請同城媒體的資深新聞從業者對學生記者團進行新聞采寫編播攝評專業知識講座。同時可以安排學生記者團成員與媒體記者編輯結對跟班學習,掌握新聞業務基本技巧,增加實踐經驗,重要的是樹立新聞意識。
(三)嚴格加強學生記者團的管理。一方面,學生社團是自治組織,如果學校過多的介入管理,不利于學生社團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和成長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對學生社團的規范化運行加以引導。以筆者的工作經驗,作為學生社團,經費和資金匱乏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記者團根據各自學校的特點,開展多樣活動籌集社團經費,例如各類比賽、講座、橫幅制作、宣傳報道等等活動,有了經費,才有學生社團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于經費的使用與監管,應當作為記者團的重要工作,安排專人來負責。
綜上所述,如何管理好高校學生記者團,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社團的育人作用,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值得高校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
[3]王春宏.論高校校報大學生記者團的育人作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9).
[4]蘭麗娟.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記者團建設淺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3,(15).
(作者簡介:張一星,助教,碩士研究生,單位:海南健康管理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