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瑤 謝簡
摘要:“微時代”已經到來。如何應用“微載體”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引導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促進大學生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高校必須積極主動應對的時代課題。探討在微時代背景下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現實合理性和理論合理性,必將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時代感和吸引力。探究針對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不僅關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歷史背景,而且是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涵、意義、存在的問題及推進路徑等方面著手,對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微時代 ? 互聯網 ? 思想政治 ? 大學生 ? 理想信念教育
在“微時代”視閾下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黨委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具體方式,是高校黨委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是對十九大對高校提出的要求的有力執行。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當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在新時代中,社會主義高校對民族的使命擔當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以及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的家國情懷。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催生了一系列新興網絡載體的問世,尤其以微博、微信、微課等以“微”為首字的“微載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將人們帶進了移動互聯“微時代”。“微時代”的到來,不僅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日常生活,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大學生是“微媒體”的主要使用者和參與者。在“微時代”下,“微”事物與大學生內心世界的相互影響,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對的新的歷史環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應用的新的歷史條件。如何在微時代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并發揮正面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課題。加強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微時代”視閾下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合理性
(一)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進入“微時代”
根據我們在2019年1月通過網絡開展的針對5所高校538名大學生參與的“‘微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和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已經形成了每天使用移動互聯設備,例如手機,在網上獲取資訊的習慣,受調查的學生中有21.14%的學生每天花超過3個小時以上在移動互聯設備上獲取資訊。
“微載體”逐漸成為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重要平臺,尤其是微信已經超過網站成為他們在網上獲取信息的首要平臺。84.57%的大學生表示微信是自己在網上獲取資訊的主要平臺,這一數據甚至超過了網站的數據。而微博在大學生中依然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因為有54.86%的大學生表示會通過微博獲取信息。APP也已經進入了大學生的視野,36.57%的大學生表示會通過APP獲取信息。
圖2大學生在網上獲取信息的主要平臺
(二)“微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
大眾傳播環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微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環境的新的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著多方面的復雜影響。“微時代”下大眾傳播的開放新、即時性、交互性等特征既改變了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環境,也改變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條件和影響因素。
首先,話語權受到挑戰。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占據著話語權的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在“微時代”下受到挑戰。在以往,傳統媒體,例如電視、報紙、報刊等,掌握在黨和國家手里,或者需要經過黨和國家的嚴格審核、審批,在校園內,校報、校園廣播和宣傳欄等掌握在高校宣傳部門和教師手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牢牢掌握著話語權。然而,隨著“微時代”的到來,社會團體、學生組織,甚至學生個人紛紛通過簡單的郵箱注冊、手機注冊獲得微信、微博、微課等“微載體”的賬號,擁有了發布信息的主體資格,成為了自主發聲體,話語權被多方同時持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對話語權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
其次,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工作受到挑戰。“微時代”下,大學生通過微信、微博等新的移動互聯平臺在網絡上形成了虛擬社會。這些“微載體”的信息發布自主性、即時性、私密性等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對這一虛擬社會難以進行傳統的管理,這就使大學生在其中受到多種負面信息和思想的影響,影響了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形成。以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為代表的社會思潮通過互聯網侵入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威脅高校意識形態安全。[2]掌握和遵循“微時代”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狀和形成規律,針對性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現實合理性。
(三)“微時代”青年網絡文化的發展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新的期待
網絡使用的主體存在多樣性,而青年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因為互聯網的開放性、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使其對青年人的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目前,隨著在互聯網時代出生和成長起來的“00后”步入青年時代,青年網絡文化也開始成為青年文化和網絡文化的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絡日益普及,“微時代”青年網絡文化發展迅速。隨著“00后”走入高校的校門,以在網絡上發布、傳播和評論微文、微視頻的方式記錄生活、表達觀點、宣泄情緒為形式的“微時代”青年網絡文化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考慮的現實形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必然需要考慮“微時代”青年網絡文化的發展的情況,因時而進,創新方式方法,以適應現在高校學生的特點,以求產生更好的效果。
二、開展“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微時代”視閾下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合乎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理論
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思想內容、人的思想對社會存在起著能動作用。“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卻只是物質的最高產物。”[3]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須以所處的時代特征和大學生自身的身心特征作為基礎,把握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內外因,科學開展。大學生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一旦先進的思想進入他們的頭腦,就能對其它青年群體產生正向的輻射力,從而對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而一旦落后的思想占據大學生的頭腦,則會對真個青年群體產生負面作用,甚至會再一定程度上阻礙和延緩社會的進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體就是要用先進的思想、價值理念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并指導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要關注的是,要激發大學生個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利用微時代的積極因素來為培育理想信念服務。
(二)“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合乎關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理論
關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關系的理論專注的是人類自身的和諧發展,該理論對探討“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效推動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創新,增強了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能力,必將助推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可能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不少學者和思政工作者已經意識到微時代科學技術“雙刃劍”特性,但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對微文化的出現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是不利于“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開展的。
(三)“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合乎列寧灌輸理論
高校的目的是為了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將讓馬克思主義入學生頭腦作為重要工作目標,而讓馬克思主義入學生網絡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網絡陣地上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微時代”下新的信息、觀點的交流和傳播載體發生了革新,微信、微博等新載體的自媒體特性使得黨、國家和高校的信息和觀念“發源地”的地位受到挑戰,移動互聯的特性使得信息和觀念的傳播速度極大提高而使“控制”成為無法實現的期待,隱秘的特性使得意識形態滲透形成對意識形態安全無處不在的挑戰。引導大學生在使用甚至是創新“微載體”的過程中堅持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融合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內容,在“微時代”視閾下開創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繼承和發揚列寧灌輸理論的必然要求。
(四)“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貫徹落實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將傳統思想政治工作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對大學生的吸引力。[4]高校應該將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作為內涵,用“微時代”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三、“微時代”視閾下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徑初探
(一)主動建設融媒體矩陣,發揮“微媒體”的宣傳陣地作用
大多數高校具有長期運行、制度完善、隊伍完整的傳統媒體,例如校報、校刊、戶外海報等,這些傳統媒體作為高校重要的宣傳陣地長期以來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上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微時代”的到來,以移動互聯網絡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微媒體”在信息傳播速度、廣度上體現出來的優勢理應得到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們的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如國家、高校和社會,應該避免將“微媒體”視作防御的對象,而應該主動將其納入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平臺的范疇,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促進傳統媒體與“微媒體”融合,促進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利用傳統媒體已有的品牌和隊伍優勢,根據微媒體的受眾特點和傳播特點,開發微媒體信息傳播渠道,通過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豐富內容開發成紅色微課、紅色微信、微博推文和紅色微視頻等符合“微時代”下大學生學習、閱讀、分享習慣的學習資源,實現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多渠道發布,通過建立融媒體矩陣,發揮“微媒體”的意識形態陣地作用。
(二)開發線上線下結合的主題活動,用“微媒體”放大教育活動的效果
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線下主題教育活動一直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校園主題教育活動當前依然具有其優勢,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在主題教育中融入通過“微媒體”進行傳播和互動的線上環節,增加主題活動的時代性和吸引力,擴大主題教育活動的傳播面,用“微媒體”放大教育活動的效果。
(三)結合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受到的挑戰,掌握“微媒體”意識形態陣地主導權
掌握網絡空間話語權,讓主流意識形態占領微時代下大學生“微載體”、“微社區”。通過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大學生意見領袖等方式,掌握微時代下大學生“微載體”、“微社區”。發掘微隊伍潛能,培育微文化的“引領者”,發揮其在“微媒體”上習慣作為信息、意見、觀點發布者的特性,組織、鼓勵大學生成為的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創造者、發布者和傳播者,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動力,讓大學生在“微媒體”意識形態陣地上旗幟鮮明地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對正確的思想和輿論及時同向發聲。加強培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掌握微時代的特點和運作規律的基礎上,扎實推進“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N].北京:人民日報,2019-03-19.
[2]童建軍,韋曉英.“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探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7,(07):214-21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2.
(基金項目:2017年廣東省教育廳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7GWQNCX011);2018年廣東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會課題“立德樹人維度下的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8GZ040);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院級重點專項研究項目“立德樹人維度下的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研究”(GDGM2018-ZDC-03)。作者簡介:[1]陳夢瑤(1985-),女,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謝簡(1985-),男,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