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權
惠州市惠城區橫瀝中學 廣東惠州 516000
傳統教育旨在強調行動的統一性,使學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紀律的層次,使管住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要任務。而創新教育旨在幫助學生開發他們的創造性潛能,著重培養他們開拓、創新的精神,促進學生自我發展,使引導學生發展成為班級管理的主要任務。
傳統教育是學生聽從老師的安排,學生的思維和行動自始至終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確定的軌道上運行。以行動的整齊劃一為管理得法的唯一標準。而創新教育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管理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設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圍,引導學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學會管理和自我管理。
傳統教育強調“唯師是從”,學生如練兵場上的戰士,時刻等待著命令。學生的優劣完全取決于是否聽話及“執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準確程度。而創新教育視學生為主體,是教育過程的參與者、創造者。針對教育對象起點、基礎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評價機制迥異。創新教育注重個人對過去的超越,關注的是教育對象的創造潛能有無得到發揮,人文精神是否確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創新精神、創新意識有無得到培養等。
剛接手一個班級的時候,學生的認識水平和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如果一味地對學生講一些長篇大論的大道理,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規范他們,學生肯定覺得枯燥無味,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為了更好地做好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我大膽創新教育方法。做了如下嘗試:
首先我組織學生學習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他們的日常行為指明方向。不久之后,個別同學還常犯錯。為了使日常行為規范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行為指導,我便組織學生討論編寫了《日常行為規范歌》。這些都成了規范學生行為的活教材,學生常把這些話帶到嘴邊,自律能力也就明顯提高,良好的班風也很快形成。后來,我又根據農村學生不善于交流和表達,更不善于和教師溝通這一特征,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我大膽創新,一方面要求學生見到師長要主動問好,并對表現好的大力鼓勵;另一方面要求自己見到學生也主動地和他們打招呼,以此拉近師生關系,引領學生養成見到師長能主動問好的好習慣,并以此來推動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這與教學過程一樣,在班級管理中學生也是主體,要一切措施、條件都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張揚而選擇設計。
創新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合作為基礎的不斷優化教育環境的民主型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風,以平等、寬容、友善、引導的心態對待學生,讓學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現和舒展開來。
提出一個疑問,就是創造的開始。提倡學生質疑,需要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做到三點:1.鼓勵學生對管理質疑,激活學生的生活熱情和內在潛能。2.鼓勵學生求異思維。3.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鍛煉,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升華。
班級管理的一個重頭戲就是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適時地組織學生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在班會上暢所欲言。通過這些主題班會的開展,學生懂得了寬容,知道了父母的艱辛,也有了拼搏的動力,為以后的班級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礎。
所謂的“學做小老師”活動就是為了鼓勵學生大膽地把學到的知識通過向自己、同學、教師講解,達到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知識的目的,在同學之間建立友好互助的和諧關系。
“送你一句話”活動就是班主任為了緩解個別內向學生被冷落的心理壓力,了解班級學生的思想動向,反思自己工作得失,密切師生關系,并以小紙條的形式與學生溝通的一種方式。為了做好各項工作,我經常在班上開展“送你一句話”活動。我欣喜地看到,學生收到我這一特殊的禮物之后,有的驚喜,有的沉思,有的暗下決心,有的同學還將它貼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其心動,其行動必變。
班主任是學生的榜樣,我們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平時,我會時刻注意自身對學生的影響,處處以身作則,上班從不遲到早退,只有早出晚歸,甚至有病也堅持上課。小學生年齡還小,對班主任有著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質、道德修養,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形之中會成為全班幾十個同學的榜樣。
每個學生都有個性,教師要辯證地認識學生的個性差異,因勢利導,在充分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自覺地、自愿地、有選擇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