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述評

2019-03-18 01:16:56蘆千文
當代經濟管理 2019年3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

摘 要演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正從各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中加速形成并脫穎而出,成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產業路徑。文章以內涵與邊界、歷程與現狀、機理與作用、供給與需求、經驗與啟示研究方法為線索,綜述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相關研究。總體上看,現有研究尚處于對現狀層面問題的研究階段,研究方法和結論多有值得商榷之處,不利于理性認識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規律和戰略意義。對此,提出了完善此領域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演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文獻梳理;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3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9)03-0038-07

2017年8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將普通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途徑,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符合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吸引了大量專家、學者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相關問題。在此,有必要對前期國內外學者的已有研究進行整理,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亟待加強的研究領域,這對于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與邊界

與有形產品分為中間投入品和最終消費品相對應,可把服務分為中間投入服務和最終消費服務,前者服務于生產者稱為生產者服務(producer services),后者服務于消費者稱為消費者服務(consumer services)。生產者服務的概念最早由Greenfield(1966)[1]提出,經過Browning(1975)[2]、Marshall(1987)[3]、Coffey(2000)等的發展逐漸成熟。綜合他們的觀點,生產者服務是指為滿足中間生產需求,通過市場化方式,向商品和服務生產企業及其他組織提供的中間投入服務,主要包括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和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等行業和部門。在我國,習慣上將生產者服務稱為生產性服務,因而生產者服務業也就是生產性服務業。

農業生產性服務是指為農業生產提供的中間投入服務,即常說的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如農技服務、農機服務、植保服務、市場和流通服務、農資配送服務、農業金融服務等。隨著業務的拓展,也包括農業全產業鏈的中間投入服務。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理解為服務于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業,也可以理解為從事農業生產性服務經營活動的集合。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理解的表述不同,可歸納為:面向農業產業鏈,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中間(要素)投入服務,以便利農業生產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產品增值的行業。基于概念表述的不同,不同學者對產業邊界和業務范圍的認識也就明顯不同。一是因為學界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外延和邊界本身存在爭議;二是因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本身有多種提法,如農業服務業、農業現代服務業、農業生產服務業、面向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等;三是因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生成,外延仍在延伸。產業邊界模糊不清,業務辨識和數據統計無法進行,給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帶來了困難,有必要進行明確界定。可考慮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看成是市場化、外部化的農業生產中間投入服務集合體(姜長云,2016)[4],與內部化、非市場化區分開。

辨清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異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服務的各類機構和個人所形成的網絡,具有服務社會化和組織系統性兩個基本含義(孔祥智,2012)[5]。姜長云(2016)[4]認為二者在方向和內容上大致相同,但強調的重點明顯不同,表現在:前者更強調服務的系統性和配套性,容易關注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服務和傳統經營性服務主體;后者更強調服務供給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強調服務的價值創造功能。明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把握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運行特點和發展規律,重視產業化措施,增加和優化服務供給,加強對經營性服務組織的支持;有利于促進不同服務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網絡聯結,把供應鏈、價值鏈等現代理念引入農業,創新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和選擇空間。

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歷程與現狀

在農業集體化時期,國家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統一組織實施區域公共農業服務,微觀層面的農機、農技、流通等服務也納入計劃管理范圍。人民公社-生產隊以勞動分工形式將農業生產性服務內部化。相關研究圍繞農業發展進行,極少關注農業生產性服務。從農村家庭承包制改革開始,農業生產性服務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就迅速凸顯出來,一些市場化服務主體開始興起。當時就有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如宋明友(1982)[6]考察了農業技術部門或生產資料管理部門與農戶簽訂技術聯產合同,提供技術推廣和咨詢服務的情況;《農業經濟問題》1983年第10期刊載一篇中共保定地委辦公室撰寫的調研報告,提出“扶植、發展、完善各種農業生產專業服務公司,應該成為當前推動農業經濟體制進一步改革的重要步驟”的結論[7];曾藹祥(1983)[8]論證了建立農業服務體系(植物保護、畜牧獸醫、飼料加工、良種繁育、水利灌溉、勞動、農場經營管理等服務)發展新型家庭經濟的觀點,隨后曾藹祥(1984)[9]把這一提法改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隨后的各個時期,關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文獻越來越多,基本上考察了當時的新進展、新情況、新問題。這為了解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從歷史視角可以找尋興衰規律。農業部課題組(2008)[10]把我國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實踐,分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政府主導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轉軌階段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多元化發展階段,初步描述了各個階段的演化特征。有部分文獻考察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歷程。如高強等(2013)[11]研究了1978~2013年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演進軌跡與政策匹配,楊匯泉等(2010)[12]回顧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組織建構和演變歷程。這部分文獻為梳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歷程提供了線索。還有些文獻關注到某項農業服務的發展歷程,如農業保險、信息服務、農技推廣等。但縱觀各個時期和歷程梳理的文獻,幾乎沒有從產業發展角度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包括某項服務業務)進行深入研究。絕大部分文獻都是對某一時間截面的現狀、問題、對策的研究,發展歷程的梳理也都是關注演變過程、問題和對策,沒有涉及產業發展層面的問題。對于產業發展來說,缺乏時間維度的縱向比較,不利于探究其發展規律、角色定位和發展趨勢。這說明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吸引了不少學者對其現狀的考察和研究。這部分研究集中在對某一省區市的調查和基于宏觀數據的對比研究兩個方面。對某一省區市的調查研究,如河南省(杜志雄,2013)[13]、湖南省(李一平,2013)[14],大都梳理了發展現狀,分析了問題和對策等。基于國內國外宏觀數據的對比研究,如韓堅(2006)[15]、汪建豐等(2011)[16]、陳凱等(2014)[17],運用投入產出表計算農業生產的服務業消耗系數或中間服務投入率來衡量發展水平和結構變化,分析中國和主要農業國家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狀況。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呈快速發展態勢,但在農業產業體系中的“短板”地位尚未根本改觀,整體上看處于從產業體系雛形向提質增效、加速發展過渡的階段。

部分學者注意到發展模式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劃分。如按經營主體劃分,有政府部門和涉農站所強化功能、農民合作社或行業協會內在擴張、農業龍頭企業外部植入、農產品和農資市場服務主體組織帶動、傳統農業服務組織改革創新、新型服務主體加速發展、不同服務組織聯合協作等模式(姜長云,2011[18];肖衛東等,2012[19]);按經營方式劃分,有政府興辦服務實體、政府引導+企業化運作、產業區等模式(張振剛,2011)[20];按經營屬性劃分,有政府主導、市場主導、農民主導(董歡,2013)或自助式組織主導(王洋等,2010)[21]等模式。多角度刻畫能全面了解發展業態、經營形式,但容易縮窄或泛化內涵。實際上,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強調的是市場特征、產業屬性,最關注經營性服務主體的生成和演化。現有發展模式劃分的時間較早,不能反映近年來新型服務業務和主體的創新發展,有必要繼續探求體現產業屬性的發展模式劃分方法。

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機理與作用

生產性服務業的產生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是生產企業中間投入服務從“內部化”向“外部化”和“市場化”分工演進的過程。楊小凱等(2000)[22]分析指出,分工專業化提高了掌握知識能力、社會生產總量和勞動生產率;分工內生演進的基礎是分工經濟與交易費用之間的兩難選擇,交易效率的改進能促進分工。也就是說,生產性服務職能是否外化,是生產企業“權衡”的結果。當企業從市場購買某項服務的收益大于為此增加的成本時,就會選擇“外部化”,否則就自給自足。從企業需求角度考慮,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動因:一是節省工資、福利和資本支出(Goe,1991)[23],利用服務的規模經濟特征節省成本(Coffey & Bailly,1991)[24],獲得更高質量的服務,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營效率。二是外包的多是創新服務,所需知識、技術至少在一開始是有限供給的,外部化基本上是唯一選擇(Tschetter,1987)[25],通過外包可以獲得生產這些服務的專門知識 (Gillespie and Green,1987)[26]。

生產性服務業與所服務產業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互動關系。以制造業為例,制造業分工深化產生了外包生產性服務需求,刺激了服務產出部門的形成和發展(Klodt,2000)[27];服務部門的擴張(分工深化和種類增加),降低了中間投入服務的成本,推動制造業進一步分工深化。簡單說,就是制造業發展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又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高覺民,2011)[28]。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提高競爭力(顧乃華等,2006)[29]、提升生產效率(江靜等,2007)[30],其作用機制是內部專業化(競爭效應、學習效應等內部集聚作用)(Markusen,1989)[31]和外部專業化(協調和聯接各專業化中間生產過程中的外部積聚作用)。因此,生產性服務業是分工經濟的“粘合劑”,要素導入的“飛輪和通道”(格魯伯和沃克,1993)[32],經濟增長的“助推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順應產業結構演化規律的必然選擇。

目前,專門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機理的很少。因為,盡管農業的發展也需要生產性服務業,但工業化階段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制造業(程大中,2008)[33]。少數國外學者關注到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現農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依靠呈現持續增長趨勢,證實分工深化導致農業生產中“服務”不斷增加(Alesina,1994)[34],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提高農業效率(Kenneth,1998[35];Martin,2011[36];Alston,2011[37])。國內尚沒有專門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機理的,相關內容散見于農業分工、農戶行為、農業結構演變等研究中。分工視角的研究,把農業分工深化作為基本動力,遵循分工深化—服務外包—分工深化的演化邏輯。如農地確權推動了土地規模經營,刺激了規模化服務需求,降低了服務外包交易成本,促進了農業迂回生產與專業分工,推動農業從規模經濟向分工經濟轉型(陳昭玖等,2016)[38]。農戶行為視角的研究,主要關注農戶選擇“外包”的動機,如出于風險回避的考慮(郝愛民,2013)[39],破解資金、技術、裝備、規模等限制的現實考慮等。產業結構角度,把農業產業結構演變作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推動力,如董歡(2013)認為產業內部結構演變與農業生產外部化演進共同促成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此外,也有學者認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結果(潘錦云,2011)[40],服務業向農業領域的拓展延伸和滲透融合。言外之意就是迎合農業發展需求,服務主體主動向農業領域拓展市場。

伴隨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國內的興起,不少學者關注到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當作農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和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助推器”。這些研究可以歸納為兩種方法和視角:

一是通過計量經濟學方法證實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外溢效應。表現在:擴大農地經營規模(劉強、楊萬江,2016)[41],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張忠軍等,2015)[42],促進農業技術進步(郝愛民,2015)[43],促進職業農民培育(陳鳴等,2016),促進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劉楠,2015),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魯釗陽,2013),增加農村居民消費、推進城鎮化建設(薛賀香,2013)等。生產性服務投入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僅次于勞動力(陳郁青,2015),對農業的帶動不亞于工業(魏修建,2015)。不同時間、不同業務和對不同地區的作用存在明顯差異,如勞動密集型服務對生產率沒有顯著影響,技術密集型服務對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張忠軍等,2015)[42];對農民收入的長期彈性較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的長期彈性居中,對農業效率提升的長期彈性較小,且影響是持續式的、漸進式的(劉楠,2015);中部平原與西部高原農業區生產性服務投入的彈性系數較高,東部沿海農業區的彈性系數較低(陳郁青,2015)。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機耕、機收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可以顯著降低高齡農業勞動力對糧食生產效率的負向影響(彭柳林等,2018)[44]。

二是通過調查研究等定性分析方法闡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以工促農的產業路徑,其發展滯后和不平衡是阻礙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原因(李啟平,2009)。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第一次大規模提高主要歸功于制造業發展帶來的機械化,第二次大規模提高可能與生產性服務投入增加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郝愛民,2011)[45]。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帶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穩定農產品價格、增強抗風險能力,滿足保障糧食安全、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的迫切需要(姜長云,2011)[18]。進入新時期,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更是化解農業面臨新挑戰的戰略選擇。如張紅宇等(2015)[46]分析指出,亟需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破解農業勞動力緊缺、土地撂荒或粗放經營的問題,支撐農業競爭力提升;姜長云(2016)[4]分析指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以為解決農業資源要素投入依賴過度、農業比較效益迅速下降、國內國際農產品價格倒掛、農業價值鏈升級障礙、農業產業安全挑戰增多、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提供新思路,甚至可以說,未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冀名峰(2018)[47]提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合作社之后我國農業現代化歷史上的第三次動能。

四、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供給與需求

(一)對需求表達、影響因素的研究

需求擴張和動態變化決定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速度和方向。這方面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問卷調查和計量模型結合的方法。

一是農戶需求表達。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戶對農業生產性服務均具有較高的需求意向,并已從產中服務向產前產后拓展,呈現多元化、專業化、高端化的傾向,但仍以產前、產中的初級服務為主,對高端服務的需求較弱。

二是需求影響因素。從表2可以看出,涉及到農戶特征、經營特點等影響農戶決策行為的影響因素。盡管,同一因素在不同生產環節、不同因素在同一生產環節的作用特征不同。但總體上看,從以農為輔的農戶到以農為主的農戶再到農場類戶,對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呈現數量增加、層次提高的趨勢(張曉敏,2015)[48]。 這與以新型經營主體加速發展為特點的農戶分化趨勢相一致,說明農戶多層分化和快速轉型已成為影響服務需求的關鍵因素。

三是需求滿足評價。陳美萍(2015)、張曉敏等(2015)[48]調查認為農戶的總體滿意程度偏低。不同環節存在一定差異,如種植大戶對農資、銷售服務比較滿意,對資金、技術、保險服務不滿意(史夢等,2016),不同規模的農戶評價也有一定差異(蒲娟等,2016)[53]。總體來看,農戶的需求評價普遍不滿意。滿足農戶尤其大戶的需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對供給存在問題、癥結的研究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多主體、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但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供給還沒有形成覆蓋全程、便捷高效的完整體系,關鍵環節服務仍很薄弱。為此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供給問題。

一是宏觀影響因素。在“外溢”效應的研究中也證實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農業政策環境、農業技術水平、農村消費水平、公共服務供給等是影響農業生產性服務供給的關鍵因素(郝愛民,2013b[39];薛賀香,2013;陳鳴等,2016)。

二是供給需求矛盾。盡管服務需求呈現高端化趨勢,但目前的供給主要集中在產前、產中節約勞動成本的傳統服務(李穎明,2015)。產后服務、綜合服務嚴重滯后,供需總量、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如農戶金融服務需求強烈但供給渠道單一、技術服務供給能力不足、農業流通服務模式不規范且銷售途徑滯后等(周風濤,2014)。

三是供給癥結化解。目前,政府涉農服務機構、傳統農業服務組織是農戶獲取生產性服務的主渠道,農村熟人關系網絡在某些服務領域發揮著重要角色。這種情況下,存在兩個“癥結”:一是政府主導服務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由于管理體制不順和農民缺乏組織化,導致“政府主導”與“農民本位”、“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雙重兩難”(李俏等,2013);二是由部門落實、各部門自建服務組織體系的“部門化”路徑,存在不當競爭服務資源、體系建設遲滯、不能有效銜接、服務效率低、營利性服務缺乏監管、公益性服務存在空白等弊端(仝志輝,2015)[54]。政府部門應由管理功能向服務功能過渡,轉型為服務參與者、網絡構建者和合作促進者,革除“部門化”弊端,做到“去部門化”。

四是服務主體現狀。政府涉農服務部門和國有、準國有的農業服務企業,體系健全、網絡完善,組織動員能力強,但“自上而下”的理念較強,存在供需錯配的問題;經營性服務組織,市場意識強、經營靈活,但起步晚、規模小、實力弱,家庭化、小作坊式生產占主導地位,帶動能力不強;新型服務主體發育勢頭強勁,但規范性的市場競爭秩序尚未形成,高端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總體上看,服務意識弱、水平低、機構設置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等,致使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可得性不高。

五、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經驗與啟示

一般認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經驗。孔祥智(2012)[5]認為,雖然各國的農業服務體系不盡相同,但它們都對農業技術成果順利轉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農業成功的重要保障。李一平(2013)[14]認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發達國家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非農化的根本手段,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共同趨勢。姜長云(2016)[4]認為,國際經驗顯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往往也是農業服務化的過程,專業化服務公司提供的覆蓋全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推動了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整合協調。為此,很多專家學者專門考察了國外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如對某一國家農業服務體系的考察(胡宜挺等,2014;賈廣東等,2015;張莉等,2014;趙靜等,2015),對他國某一農業專項服務的研究(徐雪高等,2014[55];劉清芝,2015;袁祥州等,2016),對多個國家的比較研究(高峰等,2014;楊爽等,2014),對我國臺灣地區的研究(周瓊等,2013;張守莉,2015)。但這些經驗研究對國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路徑、模式等的介紹明顯不足,難以真正形成具有啟示和應用價值的經驗,還需深入挖掘。

六、已有研究評述和展望

綜合來看,以上綜述到的文獻以定性研究方法為主,包括調查研究、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經驗總結、描述研究、比較分析等。這些研究方法呈現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演進過程以及目前的水平、模式、問題、趨勢、意義等。但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現狀層面,側重于案例分析和對策建議,沒有深入到發展機理、產業屬性等規律性層面。大部分仍局限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框架里,對市場化供給形式重視不足,不利于正確認識農業生產性服務的產業發展規律。為此,有必要突破傳統思維習慣的限制,將研究視角轉向產業發展的思維邏輯中。

在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外溢”效應和供需狀況的研究中,較多文獻應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在這些研究中,所使用到的計量模型都是比較常規和成熟的,有助于直觀和定量地了解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確認其需求現狀、供給評價、影響因素等。但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和結構的衡量值得商榷。目前,應用到的衡量方法有:①農村固定資產投向相關領域的資金;②農村地區相關領域從業人數占農業總從業人數比重;③《中國統計年鑒》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和其他”的增加值;④農機總動力代表農機服務水平,其它分項同①;⑤國家財政支援農村集體(戶)生產的支出及農業事業費;⑥與農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投入;⑦各地區農村固定資產總投入除以各地區耕地面積的均值;⑧投入產出數據表中農業投入的中間服務。顯然以上方法均存在低估、高估,甚至錯估的情況,原因在于目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邊界尚未達成共識,也沒有相關的統計標準。有必要通過進一步明確產業邊界,優化衡量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存在以農機作業服務的業務特征代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律的研究傾向。農機作業服務僅是眾多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務中的一種,從農業產中環節看是較為典型和最為主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務,但從農業生產全程或從產業鏈層面看,其代表性是顯然不夠的。而且,農業生產性服務不同業務的特點有很大差別,如電商、法律、中介、品牌等服務。以農機作業服務為例的研究結論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僅以農機作業服務為研究對象,極容易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律形成錯誤認知。因此,要重視遏止這種傾向。通過“查缺”,發現還有不少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是亟需加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史研究。倘若用產業形成與發展作為線索進行綜述,會發現現有研究較為零散、細碎,難以理出發展脈絡。在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也是農業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過程、農業生產性服務“外包化”的過程,期間涉及到農業與農業服務業的互動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業態變遷等。目前,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很少,亟需要加強。

二是亟需加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機理研究。現有機理的研究,對于從歷史縱向把握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規律顯然是不夠的,如無法認知其形成條件、演進機理和演化路徑的影響因素,以及模式分化的理論邏輯等。

三是亟需構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理論邏輯。目前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理論層面的研究,涉及到農業分工、交易費用等很多理論角度,形成了層次不一的研究范式。但尚沒有形成統合各個理論視角和研究范式的邏輯框架。把農業生產性服務看成是要素替代的技術選擇路徑,用誘致性變遷理論進行統合,形成完整的理論邏輯框架,并反正和修正相關理論,應該算是有益的嘗試。

四是亟需提高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中的一些新興服務,如土地托管服務,農產品電商平臺,品牌、認證、法律等,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發揮著引領支撐作用。政府也可以通過支持相應服務業務帶動農業改進生產方式,如環保型耕作服務等。但目前對這方面的關注較少。為此,應著重加強對新型服務主體和新興服務業務的研究。同時,還應把相關研究與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研究結合起來,注重吸納關聯產業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突出農業產業鏈、供給鏈、價值鏈服務和前沿技術創新引發的業態創新等,增強研究的戰略性、前瞻性、引領性。

收稿日期:2018-06-24

網絡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80719.1306.00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8-07-19 17:13:1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模式、機制、需求及不同區域支持重點的選擇》(71273070)。

作者簡介:蘆千文(1989-),男,山東臨清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與制度變遷。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培育途徑研究綜述
心理健康教師能力構成的研究綜述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2:24:03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51:11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旅游學刊(2016年9期)2016-12-06 19:45:17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近五年農村征地糾紛問題研究綜述
小學課桌椅設計研究綜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3: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 欧美色伊人| a级高清毛片| 男人天堂伊人网| 欧美区一区|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国产va在线|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在线色综合|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大秀91|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区免费|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88av在线|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最大综合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成|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婷婷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福利一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欧亚日韩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午夜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一级| 日韩二区三区无|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久久77777|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99国产精品|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区|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日韩精品资源|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国产流白浆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a天堂视频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亚洲精品麻豆|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欧美h| 无码'专区第一页|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