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光
【摘要】 目的 觀察米氮平聯合西酞普蘭在緩解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中的效果, 為臨床應用提供指導及參考。方法 207例抑郁癥睡眠障礙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104例)和實驗組(103例)。對照組實施西酞普蘭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米氮平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抑郁水平、睡眠質量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抑郁評分為(25.81±6.13)分, 治療6個月后為(18.31±3.24)分;實驗組患者治療前抑郁評分為(25.96±6.24)分, 治療6個月后為(16.97±3.37)分。治療前, 兩組患者抑郁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實驗組患者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對照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為(1.37±0.28)分、睡眠效率評分為(1.48±0.57)分、睡眠時間為(368.17±24.63)min、覺醒時間為(107.01±25.14)min、覺醒次數為(7.63±2.19)次/晚;實驗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為(0.94±0.17)分、睡眠效率評分為(1.21±0.37)分、睡眠時間為(378.42±25.36)min、覺醒時間為(91.41±23.17)min、覺醒次數為(6.32±2.01)次/晚,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5%, 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7%,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傳統采用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患者時, 可以聯合米氮平治療患者睡眠障礙, 且不易出現其他類型安全風險,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米氮平;西酞普蘭;抑郁癥;睡眠障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75
目前, 國內外大量臨床經驗顯示抑郁癥患者通常伴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其作為抑郁癥的并發癥, 發生率接近90%[1-3], 國內精神科應用中也常將睡眠障礙作為抑郁癥初診識別的輔助性判斷指標。本文基于臨床應用對該用藥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進行綜合統計分析, 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有效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作者所在醫院2015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7例抑郁癥睡眠障礙患者, 納入標準:①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采用17項版本, HAMD-17)評分≥17分, 且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診斷標準的病情分類情況, 并伴有睡眠障礙;②患者治療前3個月內未使用過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類抑制劑藥物, 避免治療過程出現其他干擾, 以提升實驗對比的抗干擾性。剔除標準:對兩類藥物有過敏反應的患者、雙向情感障礙患者、18~65歲年齡段外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104例)和實驗組(103例)。對照組患者男58例, 女46例, 平均年齡(42.3±6.7)歲, 病程2~7年;實驗組患者男54例, 女49例, 平均年齡(41.9±5.9)歲,?病程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和認可, 所有參與此次治療的實驗組患者均被告知聯合用藥的情況和目標, 均同意該方案。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商品名:來士普,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00165, 規格:10 mg)治療, 1次/d, 夜間服用10 mg/次, 患者個體反應較弱的在1周后增加至20 mg/次, 治療期間持續用藥2~4周。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加服米氮平(商品名:米爾寧, 哈爾濱三聯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0702, 規格:15 mg)治療, 1次/d, 夜間服用15 mg/次, 治療期間持續用藥2~4周。兩組患者經常規治療期間有顯著癥狀緩解情況后, 繼續用藥6個月進行長期觀察。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抑郁水平、睡眠質量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抑郁水平判定采用HAMD-17進行測試, <17分為輕度抑郁, 17~24分為中度抑郁, >24分為重度抑郁;睡眠質量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24項版本, PSQI)漸進性測試, 包括睡眠質量評分、睡眠效率評分, 同時采用睡眠儀對患者睡眠時間、覺醒時間和覺醒次數進行監測及記錄, 并進行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評分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抑郁評分為(25.81±6.13)分, 治療6個月后為(18.31±3.24)分;實驗組患者治療前抑郁評分為(25.96±6.24)分, 治療6個月后為(16.97±3.37)分。治療前, 兩組患者抑郁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實驗組患者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治療6個月后, 對照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為(1.37±0.28)分、睡眠效率評分為(1.48±0.57)分、睡眠時間為(368.17±24.63)min、覺醒時間為(107.01±25.14)min、覺醒次數為(7.63±2.19)次/晚;實驗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為(0.94±0.17)分、睡眠效率評分為(1.21±0.37)分、睡眠時間為(378.42±25.36)min、覺醒時間為(91.41±23.17)min、覺醒次數為(6.32±2.01)次/晚,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發生短期惡心11例, 食欲減退9例, 乏力12例, 嗜睡7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5%;實驗組患者發生短期惡心13例, 食欲減退8例, 乏力14例, 嗜睡6例, 口干3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7%。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傳統抑郁癥治療應用中, 西酞普蘭的應用率較高, 但對患者睡眠問題的改善效果不完全顯著。米氮平主要可改善腎上腺素能的神經傳導, 可同時抑制α2和5-羥色胺(5-HT2)受體, 并有助于改善睡眠[4-8]。
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抑郁評分為(25.81±6.13)分, 治療6個月后為(18.31±3.24)分;實驗組患者治療前抑郁評分為(25.96±6.24)分, 治療6個月后為(16.97±3.37)分。治療前, 兩組患者抑郁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實驗組患者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6個月后,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時間、覺醒時間、覺醒次數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5%, 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7%,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米氮平與西酞普蘭的聯合應用能夠在有效緩解抑郁癥狀的同時舒緩患者睡眠障礙問題, 并且該用藥方案未引發顯著的新型不良反應, 總體療效和安全性均較為顯著。作者認為聯合用藥治療不僅提供了藥物治療的“治本”效果, 還變相實現了心理治療的“治標”效果, 這種標本兼治的效果更符合臨床應用的基本思想。
綜上所述, 傳統采用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時, 可以聯合米氮平治療患者睡眠障礙, 且不易出現其他類型安全風險,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程哲, 杜好瑞, 何益群, 等. 不同發作類型的抑郁癥與卒中后抑郁快眼動睡眠特征研究.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7, 26(9):805-809.
[2] 朱道民, 儲召學, 李慧, 等. 抑郁癥患者睡眠信念與前瞻性記憶的相關性.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7, 25(4):497-500.
[3] 顧翠, 可秦, 張平, 等. 米氮平聯合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的臨床觀察. 中國藥房, 2017, 28(5):670-673.
[4] 趙毅. 米氮平治療抑郁癥對主觀睡眠障礙的療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新疆醫科大學, 2015.
[5] 馬金芳, 陳永新. 小劑量米氮平聯合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療效分析. 中國藥物警戒, 2014, 11(3):134-136.
[6] 賀月, 程家琴. 小劑量米氮平聯合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療效及安全性.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33):83-84.
[7] 沈仲夏, 沈鑫華, 蔡敏, 等. 艾司西酞普蘭聯合米氮平治療抑郁癥未達早期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 中國臨床藥學雜志, 2016(2):82-85.
[8] 方強, 范強, 張現國, 等. 米氮平聯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艾司西酞普蘭抵抗抑郁癥的療效分析. 現代實用醫學, 2016, 28(4):465-466.
[收稿日期:2018-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