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信彪 鄧秀花

【摘要】 目的 探析高血壓健康教育在社區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64例高血壓患者, 采用拋硬幣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32例。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干預,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健康教育,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率(包括服藥和檢查)及干預前后血壓[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改善情況。結果 研究組服藥和檢查依從率分別為93.8%(30/32)、96.9%(31/32),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24/32)、81.3%(26/32),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267、4.010, P=0.039、0.045<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SBP和D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的SBP和DBP均明顯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患者的SBP和DBP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健康教育應用于社區慢性病防治中可有效改善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 提高治療依從率,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社區慢性病防治;高血壓;健康教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89
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日漸嚴峻, 國民慢性病發病率呈遞增趨勢, 為改善國民素質, 幫助老年人群緩解病痛, 國家衛生部(現衛健委)工作人員主張衛生事業模式由大病晚期治療向預防為主轉變, 培養人們對自己健康負責的意識, 社區慢性病預防與管理作為國民健康管理的重要舉措, 常規防治干預僅局限于疾病篩查、病例隨訪管理、常見病處理、生活方式干預、并發癥發現及轉診前處理, 雖可有效開展疾病診療及疾病管理工作, 但缺乏患者健康管控, 開展健康教育, 旨在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組織化社區教育活動, 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 培養健康行為, 以降低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 預防疾病, 提高生活質量。本文就高血壓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64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經社區醫護人員審核通過,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 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確診, 排除其他慢性疾?。ㄏ?、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糖尿病)及精神交流障礙者。所有患者按照拋硬幣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32例。研究組患者中, 男19例, 女13例;平均年齡(54.6±3.2)歲;平均病程(4.8±0.6)年。對照組患者中, 男17例, 女15例;平均年齡(54.3±3.4)歲;平均病程(4.6±0.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6個月常規干預, 由社區醫護人員定時組織患者開展健康檢查或提供上門服務, 全面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及病情, 督促其服藥檢查, 糾正不良生活習慣, 同時與醫院醫生聯絡, 定時提醒患者到醫院復查。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健康教育, 自制高血壓疾病及護理知識調查量表, 組織患者進行考評, 根據考核結果設計干預方案, 由社區工作人員組織患者定期召開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病因病情、護理要點及藥物治療意義, 由家屬督促, 定時進行考核, 及時完善知識漏洞, 幫助患者正視疾病, 提高治療依從性, 減少自行停藥行為, 以控制疾病進展, 減少其他器官器質性損害。定期由醫生開展座談會, 會中組織患者提問并由相關工作人員指出患者日常問題, 并給予針對性解答, 以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度。合理安排膳食, 減少碳水化合物, 限制脂肪和蛋白質攝入, 自制營養手冊, 指導患者健康飲食, 如多食蠶豆花、蓮子心及綠豆等, 告知患者健康飲食的意義, 培養良好飲食行為, 進而以達到降糖、降脂、保護血管、防治高血壓的目的。組織患者開展全身性、有節奏的放松型運動項目, 側重于有氧代謝運動, 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喜好開展不同類型運動項目, 如氣功、散步、慢跑、太極拳, 忌空腹運動, 宜飯后2 h開始活動, 穿著舒適吸汗衣服及運動鞋, 循序漸進地加大運動量, 注意保暖, 避免傷風感冒。此外, 傳授情緒調節技巧, 閑暇時間多與患者溝通, 消除其緊張、易怒、悲觀等不良情緒, 告知患者家屬其承受的身心壓力, 多給予支持, 營造良好的身心狀態, 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 組織開展娛樂活動, 保持最佳生活狀態, 同時指導血壓測量方法, 動態監控血壓狀況, 以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率(包括服藥和檢查)及干預前后血壓(SBP和DBP)改善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比較 研究組服藥和檢查依從率分別為93.8%(30/32)、96.9%(31/32),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24/32)、81.3%(26/32),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267、4.010, P=0.039、0.045<0.05)。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改善情況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SBP和D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的SBP和DBP均明顯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患者的SBP和DBP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據悉, 我國約有70%的成年人受到高血壓的威脅。高血壓作為常見慢性病, 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SBP≥140 mm Hg, DBP≥90 mm Hg)的疾病, 多見于中老年、肥胖者及長期飲酒者, 隨著病情進展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功能或器質性損害, 患者會出現暈眩、頭痛、頸項板緊及心悸等癥狀, 致使勞動能力遭到削弱, 生活質量下降[1]。研究顯示, 高血壓患病率達32.5%, 且治療人群血壓達標率僅為29.6%, 總體控制率不足5%[2]。
為規避惡性事件的發生, 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 我國大力地開展社區干預, 以公共衛生觀念為主導, 堅持以預防為主, 分層管控高危患者, 以健康促進(行為干預、藥物)為手段開展綜合防治工作, 進而提升高血壓患者疾病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致殘率及死亡率, 培養患者健康生活方式, 以控制血壓及血脂, 減輕醫患負擔[3, 4]。常規干預雖監控患者病情, 督促其服藥檢查, 但干預效果不甚理想[5, 6]。為充分挖掘患者潛能力, 培養保健意識, 作者在開展社區慢性病防治時加入健康教育, 以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知, 促進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疾病防治工作。
本文結果顯示, 研究組服藥和檢查依從率分別為93.8%(30/32)、96.9%(31/32),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24/32)、81.3%(26/32),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267、4.010, P=0.039、0.045<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SBP和D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的SBP和DBP均明顯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患者的SBP和DBP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證實, 在開展社區慢性病防治工作時加入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情況, 增加順從行為, 具有廣闊推廣前景。張績瓊等[7]學者推崇培訓者培訓模式以改善患者的知信行, 培養其健康行為。鄧利群等[8]分析高血壓患者管理現狀, 指出健康教育、自我血壓測量、門診隨訪及良好生活習慣均可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疾病控制效果, 即重視健康宣教, 以循證醫學為指導, 動態監控患者病情, 培養良性行為, 可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預后, 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健康教育可改善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 提高治療依從率,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郁海東. 社區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研究.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14, 31(4):293-295.
[2] 謝懷羅. 高血壓健康教育在社區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探討.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2017, 44(1):115.
[3] 羅德蓮. 高血壓健康教育在社區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探討.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16, 6(3):33-35.
[4] 徐景蘭. 高血壓健康教育在社區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價值.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31):172-173.
[5] 譚肖梨. 健康教育與慢性病管理護理在社區老年高血壓中的應用效果探討.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12):2348-2349.
[6] 張雁賓. 健康教育在社區高血壓預防控制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4):273-274.
[7] 張績瓊, 杜鑫, 唐柳, 等. 培訓者培訓模式在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護理學雜志, 2016, 31(21):89-90.
[8] 鄧利群, 單卓華, 馬立萍, 等. 北京部分社區就診高血壓患者治療及管理現狀調查分析. 中國醫藥, 2016, 11(8):1123-1127.
[收稿日期: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