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霞 國華
【摘要】在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之下,培養和提高高中學生的學習力是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其終身學習的需要,更是提升其高考競爭力的需要。因此,在“互聯網+”的新趨勢下,高中學生學習力的培養策略是:在學生方面,要轉變學習方式,豐富內部認知,促進心智健全發展;在教師方面,要更新教學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倡導協同合作學習;在學校方面,要構建數字校園,提供便利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互聯網+” 高中生 英語學習力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098-02
一、引言
20世紀末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加快,知識更新的周期在逐漸縮短,我們正進入到一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要求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傳統的學習能力已遠遠不能解讀、甚至解決知識經濟與學習型社會人們所面臨的能力結構問題,于是“學習力”(Learning Power)的概念產生并備受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現階段,高考改革正在各地區逐漸實行開來,改革后的高考英語更注重學生的聽說能力,這就要求高中生有更高的學習力。學習力作為影響高中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不僅關系到高中生的學業成敗,還是他們未來適應社會需求與發展,應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與快速更新的知識學習,實現終身學習與自我提升的必備條件。同時,“互聯網+”教育環境使得學習力包含了更新、更高、更多的要求和內涵。因此,提升“互聯網+”時代高中生的學習力是學校、老師及學生自己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二、學習力
學習力與學習能力概念有所不同,“一個人擁有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及學習轉化力的總和稱之為學習力,它是人們渴望知識、分享知識、獲得知識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
學習動力就是學生對于學習的欲望,由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共同促成學生的進步。內在動力由學生對世界的認識程度和自己想達到的高度構成。對世界的認識程度越深,想要探索的欲望就越強;自己想要達到的高度越高,對自己的要求就越高,因而學習動力也就越強。同時,來自社會的外在壓力是促進學習動力的一種因素,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是指學生對學習的持久力和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決心。有堅定的意志力,才能真正學有所獲。學習能力包含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消化能力以及滿足其學習的物質條件,是學習力的核心。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消化能力直接反映在記憶力、理解力、觀察力等方面,能以自己最擅長、最高效的方式去掌握知識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學習轉化力是指學生能通過有效的學習策略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造福自身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將這四種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力。總而言之,學習力就是在學習動力的驅動下,利用大數據資源并綜合運用學習能力,克服學習障礙,實現知識轉化的能力。學習力的發展伴隨著人的終身發展,在知識經濟爆炸的現代社會,提高學生的學習力無疑是當前教育的必然趨勢。教育的重心應該使學生由“要我學習”轉為“我要學習”。
三、高中英語課程要求及英語學習力培養策略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中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豐富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渠道。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重視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充分發揮現代技術對教育學的支持和服務功能,選擇恰當的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手段,確保其有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是主要目標。英語課程具有交往性、開放性和文化性特點,高中英語課程更注重交往性。高中英語的交往性以話題為中心,是學生與老師以及文本的交往。因此,在“互聯網+”時代,高中生英語學習力的培養是當前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革以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力的必然要求。所以培養高中生的英語學習力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學生方面
學生自身要轉變學習方式,豐富內部認知,促進心智的健全發展。學習力的培養是學生自我提高、自我創新和自我管理學習的過程。應該注重學生自身對英語學習力的認識和自我提高意識。如今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變得越來越普遍,學生可以在移動設備和無線移動通信網實現數字化學習,例如百詞斬、扇貝單詞等單詞記憶軟件既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又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時間,為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提供了可能。但網絡世界魚龍混雜、誘惑眾多,因此就需要學生能夠清晰、準確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自己學習方式上的缺點,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抵制誘惑,要具有批判性思維,對互聯網信息有一定的辨別力,以提高學習毅力。
(二)在教師方面
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倡導協同、合作學習。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程設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學生才會有充足的學習動力。同時教師應具備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的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能力、信息化教學實施的能力、信息化教學評價的能力、信息化教學監控的能力等。教師還應具備敏銳的感知力,依據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和不同學習階段的要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在課下教師還要做學生網絡信息的監督者和指導者。教師還應承擔起幫助學生心理輔導的職責,對學生的各個階段的心理變化有敏銳的洞察,及時做好心理疏導。
(三)在學校方面
學校要大力構建數字校園,提供便利的學習環境。數字校園不僅實現了校園WIFI全覆蓋,信息化與教學現代化深度融合,還將計算機網絡信息服務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為進一步提高育人水平提供硬件保障。數字校園建設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整合與重塑。它將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進行整合,以實現數據資源的開放與共享,為師生建立智能開放的教育環境和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及傳統的師生關系,而且建立了新的師生交互方式。更重要的是,數字校園建設為高中生搭建了新的學習平臺,為其學習力的培養和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在學業評價方面,學校也不能一單一的考試、學生的卷面成績去測量學生的學業水平,應該建立多元化的和豐富的評價體系。不僅要考查學生的知識習得方面的靜態信息,還應該設計一些非規范化的考試,例如一些互聯網實操測試,利用大數據收集信息,通過非規范化的測試來了解學生學習力的程度。
四、結語
學習力的發展始終伴隨著人的發展,也是高中生進入大學甚至步入社會的敲門磚。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英語學習依然處于重要位置,并且對英語的學習有了新的時代要求,尤其是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傳統的英語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習型社會下的英語學習。我們知道,學校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場所,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培養和提升高中學生英語的學習力,必須從以上這三個方面入手。學習力的培養和形成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過程,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社會大趨勢,三方合力采取多種手段和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力,并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習力。
參考文獻:
[1]陳維維,楊歡. 教育領域學習力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 開放教育研究,2010(2).
[2]平和光. 杜亞麗.“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 現代教育管理,2016(0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