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由紀錄片的真實性影像特征,作為“情境”學習的輔助手段,嘗試在大學日語課堂中通過制定教學計劃,完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實景學習環境,達到讓學生客觀理解日本文化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紀錄片;日語教學;日本文化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加深,國家間往來日益頻繁,物·人的迅猛流通的同時,在不同文化間產生的溝通差異也呈顯相。就外語學習來說,日語教學屆意識到既往的單純強調詞匯、句法、閱讀的學習方法過于拘泥于技術上的掌握,而輕視了文化背景下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深切感受到語言學習的本質離不開文化因素的作用。
目前日語教學屆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方面加大了文化內容的比重(如開設“日本事情”課程),授課方法上也貫徹了“異文化交流”的理念,尤其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發展之力,影像資料的使用頻率明顯提高。又以互聯網的普及,通過搜索引擎、國內外門戶網站等引入更多學習資源,充實和豐富了課堂教學。
在日語課堂上采用影像資料為教學資源的授課方法越來越常見,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此類資源以達到教學目的,目前并未引起廣泛重視。影視劇、動畫片等等種類繁多的資源全面鋪開,選擇上如果一味順從于學生注重的趣味性·娛樂性的話,往往在內容上局限于戲劇性強烈的故事,流于形式地在對故事情節上的滿足中結束了課堂活動,教學工作變成了娛樂活動,實際并未能實現語言、文化教學的目標。
本文擬圍繞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合適的影像資料,采取有效的應用策略,達到引導學生了解日本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展開闡述,主要探討利用NHK紀錄片在日語教學中起到的作用和課堂教學實施的策略。
一、 “情境”學習的必要性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認為:形成和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學習及知識建構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這一知識建構過程中起的是指導和促進作用。要重視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過程。
“情境”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強調的四大要素之一,強調給學生提供的學習環境要有利于學生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意義建構”是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終極目標,通過意義建構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日語學習過程中,過往的“去情境化”學習僅僅能滿足應對考試的要求,無法達到學為己用的目的。基于此,教師除了講授之外,在日語課堂上提供合適的影像學習資源,盡量創造相應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給予必要的指導,達到幫助學生完成意義建構,提高學習成果的目的。選用紀錄片作為載體在課堂上從事教學活動,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實景了解日本社會文化。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學習,才能有效地實現知識建構。
二、 選取NHK紀錄片目的及選材標準
目前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電影電視作為教學內容的不在少數,問題在于一、影視作品時長不易把控,如果要完整了解一個故事有時會占用整個課時,這樣就干擾了教學活動,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二、影視作品故事性強,情節復雜,有時容易偏向內容的介紹而影響了語言知識的學習,本末倒置;三、影視作品的戲劇化構成,從某些方面來說,影響學生對日本社會、文化的準確把握。
選擇紀錄片作為文化教學輔助教材是考慮與影視、動漫相比,其內容主要包含介紹自然風俗、歷史文化、社會現狀等方面,具有真實性、教育性且不乏欣賞性的特點。紀錄片的解說詞用詞規范、簡練,文筆優美,不失為學生學習詞匯、提高語感的上選素材。
選擇NHK紀錄片除了考慮其選材角度之外,其講述方式、情節、敘事策略都非常鮮明地具有日本文化的特征,可以通過內容知曉日本人看待事物的方式、觀察世界的角度;了解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是如何反映本國社會現狀、行為和思想。
NHK紀錄片從影視作品的角度來看,也極具特點。NHK紀錄片在記錄程度上非常下功夫,30分鐘的內容是建立在300分鐘以上的記錄中選取的;在情節上強調邏輯性,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有因果關系;以畫面敘述為主,主題鮮明,制作認真,可視性較高。比較起平鋪直敘的方式,NHK紀錄片的敘事策略見微知著,即使是深刻的社會問題也常從個體的視角出發展開敘述,層次豐富地展現普羅大眾的真實生活狀態,呈現他們在現實與夢想之中的糾結,把握住他們的焦慮與無奈掙扎的心理特征,吸引受眾而產生共鳴。NHK紀錄片的旁白解說更是日語學習者的最佳聽力材料,無論旁白者的標準讀音也好、旁白解說詞的用詞遣句構成也好,中立客觀,從不泛泛而談,空洞無味。而是像敘述故事一樣平心靜氣、徐徐道來,僅就聽覺上來說就是一種享受。
課堂教學用的NHK紀錄片選取標準基本考慮與特定學習主題結合,如人文歷史、國際、社會、科技、自然、地理、探索等題材。
《NHKスペシャル》《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BS世界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ファミリー ヒストリー》收錄的《新日本風土記》《ニッポンぶらり鉄道旅》《731部隊の真実》《老人漂流社會》《中國 さすらい農民工の物語》《名古屋地下街·聖なる夜の忘れ物》等題材廣泛,內容多樣的片子都可用作課堂學習資料。
三、 課堂教學實施策略
教學時間以周2節課,90分鐘,共16周記。盡量選擇時長在1小時以內的紀錄片進行播放,如遇超時作品可分兩周完成。
課前教師制定具有導向性、系統性、目標性的教學計劃,明確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課前教師首先要熟悉授課主題和具體知識點,然后帶著目標搜尋所需要的紀錄片(如在講授老齡化社會時,選看《老人漂流社會》),下載或拷貝后作為課件帶入課堂,保證正常使用、順利播放。課堂上在觀影前給予學生簡略的預備知識及在觀影中應注意的重點(如在觀看《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北の大地の學生寮》之前,介紹學生自治的含義和背景,促進學生理解片中內容)。考慮到影像資料瞬時性的特征,課前教師將紀錄片的解說詞整理成文字,課堂上提供給學生,用于文本研讀,也可供其課后反復學習。
為達到讓學生完成意義建構的目的,課堂教學的進行必須師生配合,大力推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在觀影過程中首先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節奏,根據紀錄片的特點和長度,同時考慮學生的注意力和情緒等因素,適時間隔,保證效果。一般間隔時間,以15-20分鐘左右為一間隔,過短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過長則容易注意力轉移。在間隔過程中教師講解片中出現了的句型、詞匯、慣用句等語言點;對不易理解的內容加以提示引導學生思考;還可設計一些教學手段,如將一部分片段關掉聲音只留影像,讓學生回憶此情境下片中人物是如何進行表達的;又如就一定的場景可以讓學生對天氣/建筑物/人物等等任何對象用所掌握的知識點嘗試描述;教師還可根據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如在觀看《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 北の大地の學生寮》時,設計了1. 今回の話のキーワードをまとめてみなさい。2. 「自治寮」に対して、どう思っているか、言ってみなさい。
3. 寮長選挙について、どう考えているか、言ってみなさい。之類的思考題),引導學生形成觀影→思考→報告的學習模式。
觀影后學生對紀錄片內容的把握和感想可以作為課程作業的構成。建立在觀影結束后課堂上圍繞解說詞,指導學生進行文本研讀,進一步明確紀錄片內容;學生分組或個人開展思考、討論后,將觀后感加以整理并進行口頭發表;分配學生節選紀錄片片段做配音練習等包括閱讀·口語·翻譯·寫作的立體化的作業構成,全面對學生進行訓練。布置作業時,可以全面鋪開,也可視紀錄片內容難易選擇某一項作業,堅持從易到難的原則,逐步展開。通過此類作業強化學習內容和知識,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延展,以期達到獲得持久學習效果的目的。課程評價根據學生出席情況、課堂參與度、課后作業完成程度等幾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四、 結語
多樣化發展的日語教學模式使得利用影視媒介作為教學手段已是常用之舉,但是就教學資源的選擇來說,筆者認為頻頻選用過于戲劇化的影視作品作為教學輔助材料,從正確理解日本文化內涵的角度來說不能稱為最合適的選擇。紀錄片則相對而言客觀反映社會,較全面地表現出日本人的價值觀、民族精神。理解日本文化、尊重不同文化觀念、減少對異文化的誤解,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日語教學最終所要到達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容生.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英語教學模式[J].教育評論,2018(8):147-149.
[2]劉存寬.NHK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思考[J].傳媒觀察,2018(3):17-19.
作者簡介:郝軼君,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