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數據繁榮的世紀,對過往形成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準確預測趨勢和防范風險,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本文從發展機遇、共享開放現狀和面臨的安全挑戰三個方面對大數據發展狀況進行論述,并對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大數據;發展機遇;共享開放;安全挑戰
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歷史節點,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出現很多新的現象,面對很多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不牢,國際競爭更加激烈,高科技和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力成為主要的競爭領域。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和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話中強調,要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加快技術創新,建立健全大數據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機制,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話和社會發展實踐表明,當前世界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對這些海量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應用可以總結得出很多經驗,有助于對事物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并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預判和提前應對。當前大數據產業已經進入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數據共享開放的理念得到普遍提升,但依然面臨來自各方的數據信息安全挑戰。
一、 大數據的發展機遇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為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性技術,大數據的搜集、分析和應用水平直接影響國家運行水平和治理水平的優劣。鑒于大數據的重要性,我國各地政府接連出臺本地區的大數據發展規劃,推動地區大數據產業發展和應用實踐,希望通過此種方式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尋找新的突破點。當前大數據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數據行業發展迅速。大數據的搜集、分析和應用技術日趨成熟,技術應用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逐漸增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數據支撐。此外,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加,大數據經濟本身已經成為中共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其他經濟形成了良好的互動。二是大數據發展基礎建設有很大空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數據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大數據相關基礎設施配置不完善,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是大數據發展生態趨勢較好。各級政府對大數據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從認識到重視的轉變,國家也陸續出臺了法律法規對大數據發展進行規范,為大數據技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宏觀政策的支持下,大數據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四是協同合作成為大數據應用的常態。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大數據產業聚集效應開始顯現,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經形成了大數據的產業聚集區,通過協同合作,技術與應用之間的渠道被打通,應用成果不斷涌現,大數據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二、 大數據的共享開放
大數據技術發展的基礎是共享開放,而共享開放的特征又反過來促進信息的交流和融合。以政府治理數據為例,政府各部門在實施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會形成形式各異的大量數據,隨著時間的累積,這些基礎數據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資源,為未來政府治理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部門利益的存在,各部門不愿也沒有渠道實現信息的融通,大數據技術通過共享開放的理念,打破部門信息的利益藩籬,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共享。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我國大數據共享開放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難題。首先是基礎信息庫進展緩慢。為提升電子政務水平,我國從2002年開始重點建設自然資源信息庫、人口資源信息庫、法人單位信息庫和經濟信息庫。從具體建設進度來看存在快慢不一的狀況,甚至經濟信息庫建設處于停滯狀態。其次,信息孤島、信息煙囪現象依然存在。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橫向間信息交流速度和質量不高,各部門、各組長缺少主動實現信息交流的意識,人為設置信息化壁壘,造成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現象依然存在。最后,區域間信息協調進展不暢。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當前能夠實施省際間信息共享的省份占比僅為13%,積極參與信息共享的市和區縣占比僅為32%和28%。
三、 大數據的安全挑戰
當前,大數據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大數據的安全問題也逐漸凸顯,大數據平臺安全、傳輸安全和個人隱私安全面臨巨大的挑戰。據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共有19億條信息被盜取或泄露,平均每天的信息盜取和泄露量超過1050萬條,超過2016年下半年數量的160%。當前數據中的80%產生于近五年時間,而五年之前數據量僅占整體數據量的20%,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數據增長速度仍將會保持高位水平,而如何保證信息的安全則成為大數據技術應用的重要條件。經過分析后筆者認為,數據安全威脅主要來自于漏洞攻擊、權限控制不嚴、審計信息缺失、數據共享渠道、內部人員泄露等方面。
大數據來源于方方面面,同樣也需要包括政府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來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具體來說,政府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加快數據安全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更加科學、嚴格的法律法規,落實責任主體,加強數據安全理念教育,提升全體國民數據安全意識。大數據技術開發和應用企業應在數據采集、處理、分析、應用等環節進一步加強大數據風險運維管控,及時識別并梳理敏感數據,建立大數據防火墻防范漏洞攻擊,嚴格實施大數據審計,強化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數據信息安全。社會組織應加強內部機構建設,通過制度約束信息獲取途徑和信息使用方法。為保障個人隱私安全,應進一步強化匿名化、智能合約、去標識化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居民個人也應加強數據安全意識,減少隱私數據的泄露風險。對于數據平臺要針對其特點,建立健全大數據平臺安全監控機制,加快大數據平臺安全技術研發,引入第三方機構加強平臺安全測評工作,通過購買服務引入專業機構強化平臺數據安全。
參考文獻:
[1]馬林山.大數據時代企業競爭情報運行保障機制建設研究[J].現代情報,2015(7).
[2]李昌玲.如何有效提升企業數據信息的安全性[J].電腦迷,2017(8).
[3]王琦.大數據環境下開放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8(10).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張利,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