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當前,許多教師不重視口語交際教學,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很差,這不僅影響孩子的交流能力,也影響孩子的寫作水平。所以,我們必須改革口語交際的教學新模式,開發口語交際的訓練新途徑,從情境、生活、評價、讀寫結合等方面來訓練,讓農村口語交際語文課堂也精彩。
關鍵詞:口語交際;農村語文;語言;情境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功,聽話和說話更是小學語文培養的兩大能力。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首次使用口語交際這一概念,從而代替了“聽話、說話”教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表述的:“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同時還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小學階段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因此,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它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古有燭之武退秦師、諸葛亮舌戰群儒、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他們的故事值得后人傳頌千年。荀子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它會在你整個人生征程上助你成功,在關鍵的時候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現代這樣人際交往活動越來越頻繁的社會中,口語交際作為生活基礎的交流手段,作用日益凸顯:電話代替書信,面試代替書面考查……因而,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尤為重要。
目前審視我們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師對口語交際望而卻步,學生也是不敢說、不愿說、不愛說。因此,口語能力的培養任務尤為艱巨,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以下是筆者總結現階段農村口語交際課堂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一、 語言氛圍不夠濃厚
農村孩子從牙牙學語起,就扎根在地方方言中。方言成了他們的第一母語,很多孩子到四、五歲才接觸普通話。再加上家庭語言環境,造成方言過重,語言表達貧乏。這給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增加了許多困難。口語交際課堂上,積累的詞匯不足以表達他們的生活經驗,造成語言上的障礙。有時結結巴巴,有時無話可說,使原本充滿個性與創造性的口語交際課變得枯燥無味。還會出現許多因表達不當而鬧出的笑話,更讓孩子們頓覺挫折,不敢開口,挫傷孩子表達的欲望。
二、 教師教材學生脫節
教師是連接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重要紐帶。而教材中提供口語交際的話題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如四年級下冊的《走,我們去春游》,要求能就春游活動講清楚自己的計劃,并參與商討。但是現在學校基本不組織學生參加春游,使春游活動只能在孩子心里想象一下,如此一來,忽略學生的生活體驗,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難了老師,也為難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熱情從高漲到低落,紛紛抱怨老師為什么不帶大家春游呢?使學生與教材之間失去了連結,效果不佳。另外,教材的編寫雖然也考慮城市與農村的差別,但仍存在城鄉學生認知的差異性。例如,就植物而言,書上許多名花,牡丹、玫瑰、芍藥……是農村孩子鮮少見過或從未見過的,而農村田間的許多花草沒幾種出現在小學課本中,有的甚至連老師都叫不出名字,何況孩子。這樣一來,讓孩子們介紹某種植物的生長特點就更難了,或心中有萬語千言,口里卻金口難開,這使口語交際的課堂失去生機和活力。
三、 口語交際課形式單一
當下,農村口語交際課堂,形式單一,交流不夠深入,走走過場。師生往往停留在一問一答式的簡短對話上,教師沒有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真誠、深入地交際表達,關注學生應對能力、情感態度及人生觀的養成教育等綜合訓練,殊不知,教師的無效主導無形中剝奪了學生主體地位,本應是學生面向大家,將全班同學作為表達對象,卻轉而將老師作為交際對象,學生講給老師聽,把口語交際變成一問一答式的,或兩個人之間的語言訓練,又或者按口語交際的要求讓大家說一說、討論討論,用這一固定的模式去上每一節的口語課。課上只是個別活躍的學生滔滔不絕,成了課堂上的主角,部分學生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和自己無關,在一旁看熱鬧或開小差,缺少交流和互動。課堂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如此便迷失了口語交際的真正目標。
我們只有提高認識,不斷探究,尋找到一些對策,口語交際課堂才能得到較好的改觀。
(一) 培養良好的交際習慣
對于農村孩子而言,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尤為重要。這項任務,定落在我們教師身上。許多孩子剛上學,進入另一種語言環境,其實他們也是忐忑不安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創設文明、和諧的語言環境。這時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怎么畫,他就像什么。因此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必須從小開始。首先是培養良好的聽的習慣,只有學會聽了才會說,聽是說的前提。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教師適時給予評價點撥,巧妙地滲透規范要求,養成孩子專心聽話,不隨便插話,不隨意打斷他人說話的好習慣。但在別人發言后給予評價,態度要中肯,語氣要溫和。而自己發言努力做到自信大方,敢想敢說,字正腔圓。如新版統編教材第六組口語交際《用多大的聲音說話》,教師帶領學生討論并在各種語言環境中實踐,該用多大的聲音來說話,并最后總結有時候要大聲說話,有時候要小聲說話,如現在的口語交際課堂上,我們要學會大方地與同學們交流。培養孩子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使說者說得清晰明白,聽者聽得清楚明了,這樣的口語交際就真正具有價值。
(二) 利用生活中語言情境
教師要利用農村獨特的生活環境,挖掘口語訓練的內容,使學生有話可說,進而敢說、會說。農村學生與大自然接觸多,如鄉村芬芳的泥土氣息、千姿百態的魚蟲鳥獸、美麗的花草樹木。他們到田野捕捉昆蟲,到小溪撈魚摸蝦,到村外捉迷藏,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教師可利用這些寶貴資源,設計相關的口語訓練活動:帶學生到校園里找春天,看一看發芽的樹木、嫩綠的小草、盛開的小花,告訴孩子們這些花草的名字,讓書本的學習真正與生活接軌,將生活搬入課堂。當然,這需要教師更多的學識和更高的智慧!
學生在動態的口語交流中易于培養聽和說的能力,細心觀察,親身體驗,交流興趣,就有說的欲望。所以說,有了豐厚的生活積累和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就不怕學生無話可說。還可以從多方面創設生活中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有話說,樂于說,說清楚。使學生自然進入角色,能清楚具體地說出自己的經歷和親身感受。有了親身經歷,才能形成愛說的濃厚氛圍,才能把話說具體、說清楚。例如,一老師執教口語交際《做家務》。課前先布置學生回家后都為家里做一件家務事,然后在課堂上說起做家務就頭頭是道,不但能把先后次序說清楚,有人還介紹了快速剝洋蔥的方法呢……最后老師又問如果這時媽媽說:“這事兒你還小,干不了。”你該如何說服她呢?孩子就各抒己見,說得有理有據。這樣的口語交際課就實現它真正的價值,不再是喊喊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交流了,更為以后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三) 利用鼓勵性評價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因此,創設有效的口語交際課堂,離不開教師對學生鼓勵性評價。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容易產生緊張、害怕的心理,這時,教師要積極、寬容地肯定學生已取得的成績,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多鼓勵,少批評。如“我最喜歡你能大膽發言。”“你很勇敢,第一個舉手。”“別把聰明藏起來。”“這個問題提的真好。”“愛提問的孩子一定是聰明的孩子。”孩子在老師的評價中增強了自信,從“不會說”——“我愿說”——“我敢說”——“我會說”。口語交際過程是情感交流,是心靈與心靈碰撞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追求高雅的談吐修養。這也需要教師利用適時適當的評價性語言,師生共同創設一個自然、溫馨、和諧的語言環境。
精彩的語文口語交際課堂,從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開始。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并利用鼓勵性評價語言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積極性。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我們的口語交際課堂一定將學生從“金口難開”的現狀變為“口若懸河”。讓農村語文口語交際課堂也精彩!
參考文獻:
[1]蔣涵.小學口語交際課中人際互動策略的研究[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12.
[2]王怡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策略[J].教學月刊,2014(8).
[3]劉光霞.中小學學生評價技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鄭霞,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蘇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