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影
摘 要:在一個人一生的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學生整個系統教育的基礎,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全面發展,培養未來的棟梁之才,就必須打好這些大樓的基礎。而小組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如今,小組學習已經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之中得到了認可。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說說怎么在教育中實踐小組合作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有效性
科學家指出,人是一種群居動物,也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的生活,需要依賴人與人之間共同的努力合作。獨木難支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當今的社會,無論是科學研究或者創業都是以團隊的形式來運營工作的,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而團隊間的合作可以幫助大家克服困難,共同成長。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的,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生在合作學習這一模塊做了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的組織開展中,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實現自主學習,使得學生真切感受到團隊學習中的趣味性以及積極獲取知識的快樂。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概念及意義
合作學習通常是以“小組”為單位將所有人分開,通過組員之間互動來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性別、能力、個性、愛好等因素綜合考查,然后以3~5人的團隊分組,使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目標,向著共同的目標去努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時效性。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
處在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性都比較薄弱,思維邏輯也不夠嚴謹,對于學習的主動性也較差,大多數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從心理學上看,小學生的數學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融合以往的知識并且建構新的知識的過程。因此含有“互動”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獲取知識、吸收知識,讓學生在團隊討論的形式下克服難題,獲取知識,不僅僅起到提高積極性的作用,也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學習氛圍。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策略
1.合理劃分小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模式,首先要做到合理劃分小組。在一個班級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在數學的學習上面,有些孩子的思維比較敏捷,記憶力較強,理解能力較好,有些孩子差一點。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到合理劃分小組,每個小組里面不能全是數學成績好的同學,也不能全是數學成績不好的同學。因為我們劃分小組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之間形成互補,可以相互學習,當遇到難題的時候,理解能力較好的同學可以帶動理解能力差一點的同學,克服難題。細心的同學可以發現題目中的細節,告訴比較粗心的同學,一起享受勝利的果實。當然這也要求在合作交流中遵循互動性原則以及真實性原則。教師需要采取真實的課本案例進行現實的教學,在班級中營造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最終帶領學生提高數學的學習能力以及自我的思維邏輯能力,形成團隊合作的意識。
2.布置合適的小組學習任務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薄弱,所以我們一定要選擇難度適中的題目作為小組學習的任務,過于簡單或者過于困難的題目都可能會打擊到小組成員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而難度適中的題目,在整個團隊的努力協作下攻克難關,收獲勝利的果實了,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能成功地達到小組學習的目的。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引導
在小學數學的合作學習課堂上,學生是這個課堂的主人,老師則是協助者,我們需要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地討論交流關于題目的看法。身為老師的我們,只要時刻注視著各個小組的動態。當有小組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題目時,我們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避免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同時,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意見沒有達到一致而發生爭吵,這時候老師就要及時站出來,調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并給予適當的建議,保持學生之間的凝聚力。
4.對小組合作學習建立多元化的評價制度
加強多元化的評價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在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觀察學生是否有興趣,觀察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是如何做解決的,當然也要借此觀察每個人的個性特點,為以后更好地分組打下基礎。在團隊合作交流之后,教師自然要對各組的表現“打分”了。這個評價可以是對小組討論結果的評價,也可以對小組中某個人的優異表現評價,也可以對這個小組的討論過程進行評價等。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合作熱情,從而實現整個團隊的共同提高。
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地去完各種方法。小組合作的方法,在教師恰當的指導之下,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成為教學工作的左膀右臂。在以后的教育工作里,我們也要不斷地探索,總結出更好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們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錢芳華.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 亞太教育,2015(32):180.
[2]易詩泳.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5(7):44-45.
[3]王立鳳.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探究[J].讀寫算(教師版),2014(2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