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劍
摘 要:文章通過對《云裳訴》作為一首陜西箏曲,由周煜國先生作曲。在作品在演奏技巧上,涉及一些難度較大的陜西箏派演奏技巧,對演奏者表現能力與演奏技術要求較高。作品大量運用陜西箏特有的大指按弦,結合右手長短搖指等技巧,將作品意境與箏派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融入了特色“苦音”與“歡音”的腔韻,體現陜西地方戲曲的腔體風味,堪稱經典之作。
關鍵詞:陜西箏曲;周煜國;《云裳訴》;戲曲元素;演奏技巧
1 作曲家及創作背景
周煜國,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民族器樂系主任,作曲家、指揮家,西安音樂學院東方民族交響樂團常任指揮。長期致力于民族音樂的創作活動,多首作品在省市及國內作曲大賽中獲獎而流傳于海內外數首作品在刊物上發表并錄制為音像制品出版發行。
2003年11月率西安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在北京中山音樂堂成功指揮[華樂新韻]“中國拉弦樂器一系列秦胡研制成果展演音樂會”,得到很高評價。2004年5月在香港演藝學院成功舉辦了由香港政府文教司籌辦的《“雅風˙心韻”周煜國中樂作品音樂會》。
2005年10月創作作品彈樂組合《舞》榮獲中國藝術文化政府獎、文化藝術院校獎——第二屆民族樂器演奏比賽新曲目創作銀獎。 主要作品有:民族管弦樂組曲《滇鄉風俗畫四幀》;中阮協奏曲《山韻》;曲笛與樂隊《遐方怨》;古箏協奏曲《云裳訴》;揚琴與樂隊《憶事曲》等。
2 樂曲本體結構與主要音樂材料
《云裳訴》,樂曲名系以名詩《長恨歌》為素材創作而成,曲名取自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描寫了楊貴妃與唐玄宗之間的流傳百世的愛情故事。由著名作曲家周煜國(現任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在其創作樂曲《鄉韻》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亂」馬嵬坡前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千般痛苦與萬般悔恨。唐玄宗晚年生活奢華,朝夕酒色相伴,朝廷的沒落是必然。雖則玄宗心知疏于朝政,無奈美人催得心淫,以致朝廷動蕩,各地兵變,玄宗攜貴妃倉皇撤離長安,路途終抵不住將士憤慨,貴妃魂斷馬嵬坡。
全曲共分四段:“歌頌愛情”“兵亂事發”“魂斷馬嵬坡”“刻骨思念”。
關于這首箏曲所表現的藝術內涵,作曲家在公開出版的樂譜后,附有如下自述:“‘云裳一名,源于李白《清平調詞》‘云想衣裳花想容,意含唐大曲《霓裳羽衣曲》,另有一番深遠的寓意。
曲調運用了陜西地方戲曲“秦腔”音樂的特性音調,迂回百轉細膩綿長.整首樂曲時而清幽哀怨,如輕泣低訴;時而急速有力,似張揚呼喊......道是‘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卻又此情非彼情——琴音裊裊間,作曲家已然將心底一腔情思盡數賦予箏樂之中,淋漓酣暢,令人回味。期間,在彈奏手法上,用了大量的“搖指”的演奏技法。從霓裳羽衣到玄宗回憶,樂曲生動描繪了兩人之間戲劇性的悲劇愛情故事,聽來催人淚下。”
3 樂曲本體結構與主要音樂材料
關于這首樂曲的體裁,作曲家本人曾于2002年夏在樂譜附的《曲釋》中寫道:“《云裳訴》是在箏曲《鄉韻》的主題音調基礎上擴展而成的一首箏協奏曲。樂曲的結構為帶再現的三部曲式,前有引子,后有尾聲。由于鋼琴伴奏部分占有重要分量,加之中部(B段落)展開較充分,又有再現前獨奏樂器的華彩段落,所以樂曲具有器樂協奏曲的結構特點。
4 演奏技法要點與藝術表現
引子(1—14小節)
在激越的鋼琴伴奏引導下,古箏以強有力的刮奏接以搖指,推出D徵調式的骨干音階(sol、do、re、fa、sol),然后一音一頓地奏出全曲的核心音調(第5—7小節)。這一音調源自秦腔音樂,旋律音程棱角分明,級進和跳進錯雜,節奏由慢漸快,飽滿有力的發音結合左手的按滑,由高音區直沖而下,停頓在秦腔音樂的“苦音”——降si音上。整個長達11拍(8—10小節)的降si音,演奏時由弱變強,由慢漸快,以細密的搖指特強后減弱,接以委婉、悲切的尾句,細膩而又綿長。整個引子音樂充滿戲劇性的張力,演奏時情緒要飽滿、昂揚,發音要剛健有力,重音處要做到擲地有聲,旋律樂匯轉換處的氣口和呼吸要有所考究,左手的按滑和顫要突出強調,這是樂曲風格表達的一個關鍵。對于旋律中的降si音,演奏時不要完全以律學中的音高標準為據,而應從秦腔風格、韻味的自然順暢表達出發,處理好這個處于不同旋律位置的中立音。由于降si音在不同的音調和不同段落位置中情緒表達的細微差異,很難具體規定它的最佳按音狀態(左手壓弦的力度是稍重一點或是稍輕一點)。
A段(15—51小節)
鋼琴以中弱的音響引出深情、哀婉的古箏慢板主題(主題a),這段音樂清幽哀怨,如輕泣低訴。演奏時要注意樂句的劃分和不同樂句音樂語氣的抑、揚、連、頓、剛、柔,根據不同的音樂語氣控制好不同樂句的觸弦發音。左手按滑過程的疾徐、軟硬、輕重等不同分寸的把握,直接關系到樂曲地域性音樂風格特點的表達。
第35小節處,音樂陳述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這是a主題的引申和變奏,仍要保持音樂風格一致,無需強調段落間的對比。43小節進入的過渡段開始時旋律在鋼琴聲部,古箏以激情的搖指演奏應答,節奏準確,才能與鋼琴聲部融為一體。
B段(51—191小節)
這是一個既與A段產生對比,又是全曲的展開性段落。在鋼琴的小引子后,古箏奏出熱情活躍的快板主題(主題b)。雖然fa音和降si音依然存于曲調中,但由于速度、節奏、力度與演奏法的改變,音樂擺脫了凄涼悲苦的情緒,而具有開朗、明快又帶活潑俏皮的格調。 C主題(98小節起)是用長搖演奏將時值拉寬了的歌唱性樂段,搖指配以左手的按滑,酣暢淋漓地將旋律豪放、抒情的氣質釋放出來。演奏時要有積極向前的意識,要有流暢的旋律感,避免節奏拖沓、遲緩,以體現這段音樂明朗、樂觀的風貌。132小節開始的b1段,音樂材料是b段的變化展開,先變化出現b主題的中后部,再接以b主題首部,對這種音樂材料倒置的變化展開關系,演奏時要做到心中有數。
華彩段(192—203小節)
A1段(202—210小節)
這是全曲主要音樂主題(a)的再現段落,前面有九小節鋼琴伴奏引導,音響強而飽滿,情緒激昂,很好地將華彩樂段造成的高潮承接下來,并過渡到a主題的再現(211小節起)。這段音樂徐緩、委婉、深情,感情內在,演奏時發音要弱而清淡、純凈,帶有夢幻般的感覺。再現段是原a主題及a1主題的簡縮,只再現了原主題的核心樂句,使音樂顯得凝練而集中,隨著音樂的發展,深情的情緒逐漸轉為明朗而堅定。這一段落的尾部節奏自由,最后一個音自由延長,使人產生歸宿的期待感。
尾聲(227—239小節)
尾聲轉為急板,音樂以疾風暴雨般的快速音型模進,迅疾將音樂由低音區推向高音區,音樂形象堅定而挺拔,最后搖指的長音持續漸強,伴隨迂回升降的大幅度刮奏,使全曲結束在翻江倒海的宏大氣勢中。
參考文獻
[1]張珊.當代古箏名作教學與演奏詳解[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
[2]王國維.人間詞話[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
[3]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