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璐
摘 要:我國網絡食品法規體系總體呈現以行政制度為基礎,以落實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和入網經營者的義務為監管抓手,線上線下監管原則性一致的和包容新業態創新與發展的特點。《電子商務法》的實施意味著電子商務經營行為的合規要求全面提升。單就網絡食品經營而言,除對食品等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應盡到安全管理的責任義務之外,關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利用有助于企業自主提高內部合規效率、改善風險監測與交流機制;與此同時,行業還應加強共同自律意識,推動自律行為成為法規與監管體系的有效補充。
關鍵詞:電子商務;網絡食品經營;食品安全
當前,得益于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食品行業已成為線上消費的重要品類。互聯網以無界的地域覆蓋、更高的消費頻次、和更強大的便利性迅速為食品行業開啟了廣闊的新零售渠道。目前我國網絡食品年銷售額已近10萬億元。今天在線經營的不僅包括種類繁多的生鮮和預包裝食品,還有通過跨境電商進口的海外食品,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經營的餐飲外賣等等。在“互聯網+食品”業態迅猛發展的同時,消費者對于“互聯網+食品安全”始終保持著高度關注。 據《2016網絡食品消費藍皮報告》的調查,逾九成消費者在網購過程中最關注食品的“假冒偽劣”和“安全”問題[1]。樊美玉等(2017)通過對線上消費者的研究,認為網站和商家的建設、運營和食品電商的管理三個因素是消費者網購食品安全風險感知的主要因素,作者還提示了消費者對相關法律法規感知較弱的現狀[2]。
新《電子商務法》的出臺,意味著這部電子商務領域的上位法將與《食品安全法》一起成為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的兩部主要法律規范。《食品安全法》依然是食品安全領域最權威的上位法,對落實“四個最嚴”的原則起到綱領作用。《電子商務法》在規制電子商務經營行為的同時,也會對網絡食品的經營與監管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1 我國網絡食品法規體系的基本特點
隨著《電子商務法》的發布,我國已形成一套以《食品安全法》為基礎,以“兩部法律+兩部規章”為主體的國家層面的法規制度體系。在地方層面,多地也已出臺了多部地方性立法和規范性文件,用于支撐網絡食品經營和網絡訂餐行業的地方監管。目前我國現行的法規體系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1.1 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的行政制度要求
我國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已形成一套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的行政制度。《食品安全法》率先明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應承擔對入網經營者的實名登記、許可證審查等管理、違法行為的制止與報告和嚴重違法行為的服務停止義務[3]。2016年實施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在上位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對第三方平臺和入網經營者的義務要求,例如,交易平臺提供者應能夠在交易后保存和恢復數據信息。2017年頒布的《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重在厘清“互聯網+餐飲”發展中食品安全相關的義務與責任。辦法要求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除了肩負上述審查登記、違法制止與報告等一般義務外,還需抽查和監測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并自建食品安全相關制度。各種行政制度和法律責任的清晰化,為當前主要網絡食品經營的規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將“四個最嚴”逐步落實到網絡食品經營活動中,體現了線上線下監管的一致性原則。
1.2 以平臺和入網經營者為主要切入點
縱覽整個法規體系,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和入網經營者義務的落實已成為監管體系中重要且務實的“抓手。”這不僅因為第三方平臺在交易中占據信息優勢地位,也由于這種立法模式更加適應小微企業眾多的行業結構。新《電子商務法》特別規定了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在安全保障、交易條件限制、信用評價、知識產權等十多個領域的義務與責任。《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進一步強調了對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責任和義務,不僅要求平臺方完善自身食品安全職能,還有輔助安全監督、安全宣傳等方面的義務。這一點同樣體現在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方面。《食品安全法》規定不能提供入網經營者真實信息的第三方平臺需要承擔附條件連帶責任。《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則規定特定食品品類的入網經營者應公示其備案、注冊或審批信息等。
1.3 包容新技術新業態發展
我國對電子商務貿易環境下的食品進口更多體現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包容。在優化進口結構促進生產消費升級的大政策背景下,對平衡安全監管與發展的制度探索終未停止。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起草的《網購保稅模式跨境電子商務進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細則》(征求意見稿)未能獲通過和實施。隨后三年,有關部門連續幾次發布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的過渡政策,以商品清單式管理、逐步擴大試點和延長過渡期的方式,探索有利于落實企業責任、實施風險監控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監管制度。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商品目前仍按照個人物品監管。換言之,通過電商渠道進口的清單上食品無需按照一般貿易的商檢方式查驗。跨境電商政策在降低進口壁壘,保障政策延續性的同時,對于食品安全風險的防控機制,和企業主體責任的落實提出了更高要求。
2 《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對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的影響
新《電子商務法》中涉及主體登記、消費者保護、跨境電商等多個條款都與食品行業密切相關。新法出臺對線上食品經營企業和食品安全監管的發展趨勢可能帶來以下影響:
2.1 平臺重點關注食品品類管理
新《電子商務法》要求,對于食品等“關系消費者健康的商品”,平臺經營者應審核入網經營者的資質資格。疏于履行該義務或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且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此處“相應的責任”的界定較具靈活性,需與相關法律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網絡食品經營領域,根據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如果網絡食品交易平臺經營者未能履行核驗和登記義務,應依照《食品安全法》進行處罰。侵害消費者權利的,消費者可根據具體法律中侵權或違約等理由主張權利。 因此,《電子商務法》的實施將平臺義務的界定清晰化,平臺經營者應特別關注食品等健康相關品類的合同、經營行為的監控與合規程序,盡可能厘清責任、落實義務。
2.2 通過互聯網技術完善風險監控交流機制
行業應進一步探索以互聯網技術解決線上食品經營規范化發展中的問題。例如,當平臺提供方未能及時獲得入網經營者的真實信息時,政府和第三方平臺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能夠幫助平臺企業迅速核驗入網申請者的許可證信息,還可便于監管方及時掌握消費者對入網經營者的食品安全投訴和負面評論數據。陶玉瓊(2018)對生鮮產品的跨境電商進行研究后發現,生鮮產品在質量、物流、市場準入等層面均存在風險因素,可以通過進口檢驗檢疫的過程監管、風險監測機制和信用監管機制等舉措完善線上的安全監管體系[4]。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已在產地溯源、供應鏈控制、風險預警和信用管理的變革中發揮巨大作用。而新法中提到國家對公共數據共享和電子商務評價體系的支持亦有利于企業借助新技術深度融入“互聯網+”的食品安全治理中。
2.3 以行業自律推動行業發展
新業態的發展創新往往快于法律和監管制度的發展。《電子商務法》的立法宗旨是“促進發展,規范秩序,保障權益”,其中促發展被置于首位,法條中更是出現了諸多“促進性”條款。在網絡食品安全治理方面,食品安全和消費者權益保障等問題無法僅依賴法規體系的完善來解決,網絡食品經營企業還需著眼于如何形成行業自律的“軟法”,使安全責任的落實植入到行業發展規律之中。
自律規范是經合組織(OECD)在其《關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保護指南》中推薦普遍采用的做法。事實證明,食品安全領域的行業自律實踐已經成為法律制度的有效補充。2017年,幾家大型網絡訂餐企業共建行業聯盟,自發設立了食品安全專項基金,所集款項專門用于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企業推動建立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是自律的另一種有效模式。外賣行業的《外賣配送服務規范》、《消毒餐飲配送箱(包)》推薦性標準等文件為業界服務質量的把控與提升提供了重要參考。
2.4 監管政策兼顧包容與審慎
隨著線上線下融合愈加緊密,“互聯網+”食品行業態也將繼續推陳出新,網絡技術正在影響著生產、供應鏈、營銷等各環節的變革。要使網絡食品行業的發展既惠及廣大中小企業、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滿足食品安全底線,就需要更為創新的監管模式,實現“包容”與“審慎”的平衡。隨著我國對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的推進,“放管服”改革與食品安全監管的融合也將是大勢所趨。小餐飲企業的線上經營準入、微商平臺的跨境食品貿易、以及“家庭廚房”等執法難題尚需監管體系的創新。網絡食品經營中出現的安全問題往往無法僅以線上或線下一端解決,需要線上線下的協同共治,以推動線上經營的規范化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對網絡食品的監管已經形成以行政制度為基礎,以平臺治理為抓手,立足行業發展,并體現“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電子商務法》的實施在規范整個電子商務行業“法外之地”的同時,亦會為網絡食品經營者帶來諸多新機遇和新挑戰,與現行法規的銜接和執法過程中也會出現法律定義模糊等問題,這些問題尚需后續辦法或規章的補充。然而,法律法規無法解決網絡食品經營發展中的所有問題。隨著線上線下業態的深度融合,應用信息技術對于解決當前線上食品安全的信息盲點,探索更為多元和有效的行業自律規范,對實現食品安全共治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叔坤.2016網絡食品消費藍皮報告之消費行為調查[N].新京報,2017年1月10日.
[2]樊美玉,張紅霞.消費者網購食品安全風險感知因素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17(3):70-74.
[3]宋西桐.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責任研究[J].標準科學,2015(3):16-18.
[4]陶玉瓊.我國生鮮產品跨境電商的現狀、風險及監管對策[J].對外貿易實務,2018(8):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