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芳
摘 要: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當前存在課堂教學主體在書本知識,比較局限,不注重擴展分析;教學方法枯燥;學生參與程度不高,缺少實質性等問題,從當前的教學模式現狀入手,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的相關措施,期望不斷提高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改進
在小學教育中,數學是十分重要的組成模塊,同時也是初、高中數學教學的基礎,因此,十分重要,由于農村的教學條件有限,再加之數學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導致小學數學教學成績不太理想,在這種背景下,應該加強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現狀的研究,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探索,形成比較完整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體系。
一、當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1.課堂教學主體在書本知識,比較局限,不注重擴展分析
雖然書本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依據和主體,日常教學應該以此為基礎開展,但是如果不注重擴展分析,則會顯得教學比較枯燥和乏味,內容死板,形成灌輸式教學課堂,局限學生的數學思維,這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十分不利,因此這種“本本主義”教學模式從長遠來講制約了數學教學成績的提高。
2.教學方法枯燥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并且農村的家長一般知識水平較低對于學生的課業輔導能力比較薄弱,因此,學生應該在課堂中汲取更多的知識,但是農村數學課堂往往就是一支粉筆加一根教鞭上完整堂課,由于這種傳統的、枯燥的教學方式,教師大多數關注于對數學知識的講解而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方法毫無新意,學生不敢提問,課堂容易走神,降低了學習效果,甚至久而久之學生還會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3.學生參與程度不高,缺少實質性
農村數學課堂的主體是教師,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課堂教學跟走馬觀花的形式一樣,結果只是“蜻蜓點水”,學生并未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有的教師甚至為了完成備課教學內容的講解,省略了提問環節,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使教學課堂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二、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改進探索
1.注重小學數學課堂的拓展,將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
由于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具有農村特色,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注重知識的拓展,引用一些生活實例,從他們的具體生活環境入手,加強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學習圖形知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圖形實例;在學習長度和寬度知識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測量一些生活用品的長度和寬度;在學習加減法、乘除法時可以讓他們算一下買菜和賣菜的人民幣金額,從而達到數學教學的深度,加強理解與實踐應用。
2.創設學習情境,豐富課堂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
由于當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比較枯燥,因此,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應該創設學習情境,豐富課堂教學。在創設學習情境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播放一些圖片資料或者是動畫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轉變他們的學習狀態,促使他們主動進行學習。此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虛擬實驗,利用虛擬實驗工具代替實物操作,突破數學教學的難點,比如在學習除法的時候,對于12除以3等于幾,教師可以利用虛擬實驗放置12根筷子,然后每三個分成一組,最終得到四組,則學生更加容易理解12除以3等于4。教師還可以在數學課上,安排一些有趣的數學電子小游戲。例如,在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平移和旋轉對圖形進行變換,讓學生學會辨識圖形、拼圖和圖片分類,學生還可以自己親自通過鼠標進行圖形變換和空間變換,最終發現平面幾何圖形之間的隱藏關系。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改變過去傳統的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一些圖片、視頻資料甚至是親身體驗,提高數學的學習效果,并且還可以發揮自身的想象力,靈活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主動學習欲望。
3.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農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是教學主體,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這對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十分不利,因此,應該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作為一個引導者去組織、開展課堂教學而不是主導者,在課堂上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去回答,如講解圖形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制作一些圖形的卡片,然后引導學生辨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加強了與教師的交流,更加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拔、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一直處于枯燥、乏味的教學狀態下,因此在新課改的指導下,要不斷豐富教學方式、方法,轉變教學理念,這樣才能促使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成效不斷提高,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水平,不斷學習,以適應農村小學數學改革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玉仁.小學數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呂世虎.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特色案例評析:走進課改實驗區[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