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匯作為語言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折射出社會生活及人類心理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在教學思路與教學實踐中凸顯詞匯的人文性,也應逐步改變對詞匯程度生硬的評價方式,只有對于詞匯的文化內涵深度挖掘,才不會扼殺詞匯的生命力,使學習者恢復學習的動力與興趣。
關鍵詞:詞匯;人文;興趣
一、 引言
目前,關于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研究已全面展開并頗具深度。針對人文教育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體現與實施,眾多研究者已然提出了諸多構想。劉重霄與郝文婷在《大學英語教學主體人文性建構及校本實踐》一文中對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性體系化建構的機制和模式提出了示例化的解讀,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筆者認為除了此類宏觀意義上的探究,人文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各個具體環節的微觀滲透也是意義重大的。
詞匯作為語言學習的基礎更加是一個富含人文意義的寶藏。而學生對于詞匯投入多收益少的現狀很大程度上源于對于詞匯學習的機械性與不求甚解,讓詞匯學習活起來,要重視對其人文內涵的挖掘,還要盡可能地豐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更要建立合理的詞匯評價觀念,針對這幾點,筆者接下來將談一談教師能做與該做的幾件事。
二、 人文性啟迪
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英語學習者對于詞匯的重視程度不容置疑。隨著大學對學生詞匯量要求的提升,教師和學生開始嘗試各種辦法來學習詞匯。目前,使用較多的詞根詞綴法、聯想記憶法、語境記憶法等等都能有效地幫助學生。但是很多學生在使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只是機械的套用,在對詞匯內涵挖掘不足的情況下,反而給學生增加了焦慮與壓力,不能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在當今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有效的自主學習仍是令教師學生頭疼的難題。
(一) 挖掘詞匯深度
缺少了文化意義,詞匯就成了無意義的符號,而學生習慣性的機械嫁接詞匯拼寫與含義使其對詞義的理解極容易產生偏差及誤解。教師應充分利用自身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敏感度,在課堂中強化詞匯的文化屬性,挖掘重點詞匯的人文內涵,詞匯有了意義才會烙印在學生心里。新視野第三版第三冊第三單元是講述奧黛麗赫本故事的一篇傳記,在講述赫本作為UNICEF親善大使對生活窘迫的孩子的人道主義援助時,涉及了diplomat一詞,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去找一找diplomat與diploma的關系,貌似毫無關系的兩個詞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呢?原來diploma源于Roman Military Diploma(羅馬軍事證書),在古羅馬時期,凡是在羅馬軍隊服役滿25年即可獲得這一憑證作為羅馬公民權利的象征。而這些持有diploma的人是經常穿梭于邊境與外國打交道的人,所以十八世紀法國人稱呼這些人diplomat,之后便演化出了外交官的意思。另外本文涉及的domain,embassodor,refugee等等很多單詞都有很濃厚的文化內涵可挖掘,這種對詞匯文化的追溯會成為學生學習階段的有效輸入,以點帶面,隨著此類詞匯的版圖的擴大,學生自然而然就有了自主學習的方向、動力與能力。
(二) 透析詞匯的發展變化
在語言的眾多元素中,詞匯是最能及時反映出社會的發展變化的,尤其是在當今的網絡時代,眾多的新詞在源源不斷的誕生,很多的詞匯又衍生出了新鮮的解讀方式,甚至有些時候一個詞匯所涵蓋的多重意思之間貌似毫無關聯,讓人一頭霧水。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去尋求一詞的多個詞義之間的關系及演變過程,使其把握住詞匯最核心的含義的同時,解除其對很多詞匯的無法解讀造成的無力感。再次以新視野第三版第三單元中涉及的dutch一詞為例,dutch本意指荷蘭人,但由于十七世紀的英國與荷蘭經常交戰,dutch在許多用法中都披上了貶義的色彩,例如double dutch(莫名其妙的話),talk dutch(令人聽不懂的話),dutch bargain(飲酒后不理智的交易)等。了解詞義的發展變化性,把握詞匯的演變過程,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詞義,從而準確地使用詞匯及其搭配。
三、 人文性實踐
Krashen與Terrell在其情感過濾假設中指出,學習者的情緒和態度猶如過濾器并具可調節性,直接影響到語言的輸入水平。孫曉杰在《情緒對大學生英語詞匯記憶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呈現出了積極、中性與消極情緒對大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的影響,積極的情緒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其參與度,詞匯學習效果更佳。事實上,教師能夠普遍認識到情緒對學習動機及學習效率的影響。所以無論課上與課下教師都應該注重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加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關的可理解性輸入及互動方式。
課上,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豐富授課內容與方式,增加能調動學生情緒的實踐環節,課下鼓勵學生多參與英文參訪類的實踐,也可利用網絡時代的各種平臺,有目的性的制定個性學習計劃。
四、 人文性評價
聽寫是普遍采用的詞匯考察方式,寫對越多,分數越高,所以學生只需要硬性記住詞匯拼寫與漢語翻譯就好了,不利于激發學生對單詞含義及用法的全面把握。
有些學生語言敏感度強,對單詞理解也很到位,通常不屑于這種考察的方式,拒絕死記硬背,分數通常較低。而有些同學能夠臨時突擊,對單詞記憶得也相對準確,但是考察并不會有效的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所有的努力變成徒勞,這份令人不快的負擔加重了這部分學生對英語的恐懼與無力感。詞匯的考察應該趨向多元化,有效地刺激學生對詞匯的深度挖掘。
五、 結論
人文是對人生價值的關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解讀世界的同時,認識發現自我,提升個人能力,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應重視對詞匯的深度剖析,助力學生在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實現英語詞匯的有效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劉重霄,郝文婷.大學英語教學主體人文性建構及校本實踐[J].教學實踐,2017(4):76-82.
[2]孫曉杰.情緒對大學生英語詞匯記憶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J].教育科學,2011(6):39-42.
作者簡介:于海寧,吉林省吉林市,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