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課程教學階段為了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物理教師需要開展結構化教學,建構實踐策略研究,將物理知識結構化的實踐教學的應用經驗增加,以幫助高中生建立物理知識結構化的體系,這有助于學生科學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識,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物理;知識結構化教學;教學
一、 引言
現階段的物理課程教學與實驗環節有緊密的聯系,但受到我國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物理課程教學期間常常在實驗探究、實踐應用方面有很大的缺失,這不利于高中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以開展深層次的、科學性的物理課程學習。尤其是高中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之下,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都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物理學習能力低下。因此高中物理教師開展結構化教學,結合構建主義思想的實際,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的內容綜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影響高中生的物理學習狀態,有助于減輕其課業負擔,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物理知識學習水平。本文將展開分析討論如下。
二、 合作探究的知識結構化教學
從物理課程的實驗探究層面來講,要想做到知識結構化教學,可以通過實驗的合作探究來進行。由于不同的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能力存在差異性,學生在個性與興趣方面的不同,學習能動性也不同,探究物理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的能力也會有所不同。基于物理實驗環節設置,經過對理論條件應用并結合個人的推理水平,讓不同的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實驗,既有助于實驗的更好完成,又有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精神,同時,要求學生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或實驗后將技術創新應用與物理知識原理整合,能讓學生在各個專家或科學家的物理原理探索中獲得全新的感悟與體驗。
高中物理教師在實驗課程指導期間,需要利用科學探究的形式,經過引導,讓學生將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靈活把控。比如:對于《能量守恒定律》這一章節講解期間,讓學生認識到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不僅僅能夠將力學相關問題分析處理,還能提升學生分析處理其他所有有關能量問題(如電磁學、原子物理、核能等)的能力。根據《機械守恒定律》的章節要點內容,通過實驗進行規律驗證,組織學生在小組討論與實踐分析中獲取物理智慧樹,能夠將知識結構更為系統的建設起來。
三、 強化物理基礎概念與規律對比實現知識結構化教學
進行概念對比的知識結構化教學的促成方法應用,能夠將高中生常見的物理知識結構建設不完整的現象克服。比如:在進行“電勢”“電勢差”這抽象概念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對比差異性的教學進行引導,開展有關的應用舉措展示,再結合“高度”“高度差”這個學生熟悉的較直觀的概念進行對比教學,會收良好的教學效果。再結合多媒體或教材內容,讓學生將這兩個概念更好地區分開來,由此能夠理清概念差別存在的基本表現。
一般的概念或規律知識都是融會貫通的,彼此在同一學科中出現也會有緊密的聯系。教師在進行知識結構化教學期間,要帶領學生對不同的轉化形式、運動規律等進行探索,以生活實際物品作為知識探究的列舉對象,就能將不同知識點的共性與差異性進行探索。在理性的分析與知識結構建立過程中,學生也能將其中存在的缺失及時補充,有助于提升個人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以便于后期開展更為深入的復習與知識梳理等學習活動。
四、 創建教學情景實現知識結構化教學
高中物理教師在授課期間,根據知識生成的基本原則,在高中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創建教學情境,能夠將一些實驗、研究對象、問題內容緊密聯系起來。經過科學歸納與對比探究,能夠激發學生的知識學習潛能,產生正確的結論。比如:教師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期間內,可以根據教學要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地面或平面上的滾動情況,由于物體滾動速度會逐漸減小,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情景導入課程內容,讓學生深入思考:物體速度變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因為沒有動力還是因為受到阻力作用?要探究物體在沒有力的作用下能不能運動,要怎樣設計實驗?如何實現?等物理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重溫伽利略的思考和探索之旅,再得出牛頓第一定律,這樣構建的知識就更系統化、結構化,學生對定律的理解也更深入。對于高中生來講科學性的理論能夠產生自己的認知拓展。教師在授課期間,加強對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的引導,將教學情境有機結合起來,對于高中生來講,就是在情境學習中實現知識梳理與框架建立的有效途徑。
五、 圖表圖像提升高中生的分析能力實現知識結構化教學
物理知識需要將不同的知識模塊進行復習學習,不同的知識模塊之間也有許多相互的聯系,比如:電磁學的問題中就要用到大量的力學規律,復習過程中,教會學生用圖表的方法構建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會起到很好的知識結構化教學的作用。對于電磁學、力學知識專題訓練期間,物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表格分析或圖像分析。在學習物理知識初期,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物理量建立縱橫表格,將各個知識進行簡化對比。之后讓高中生在有效的閱讀習慣的引導之下,能夠根據題目需求將電學規律、力學規律靈活綜合應用,整個解題思路也會更加明晰,能夠將知識結構化的目標達成。
六、 復習鞏固期間的結構化教學
高中物理復習是知識探究的要點環節,學生的知識學習需要不斷地回顧與總結,才能實現強化。所以物理知識內容不能完全歸結到實驗探究促進方面,需要根據物理學科的知識特點,給高中生的物理知識結構化的形成創造有利的條件。在復習指導期間,教師從幫助與指導學生復習的層面出發要求在每一個章節的末尾都設置知識總結的模塊,將整個章節的重點、難點理清,還能驗證物理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與邏輯性。教師要求高中生進行模塊閱讀,能夠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識。這樣,在后期高中生在解題期間,才能更快地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采用多樣化的解題方式處理物理問題。
在教學期間給學生的階段模擬考試指導,發現就某一個知識點的考查高中生的達標率是很高的,但是涉及綜合考查學習能力時,無論是課堂回答還是考試,學生普遍存在應對困難的現象。對此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較好,并不能證明學生已經建立了知識結構,所以教師需要在復習鞏固期間加強結構化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
七、 結束語
物理教師在開展知識結構化教學期間,要掌握物理基礎知識的內在聯系,出于高中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的考慮,要逐步在實踐探究中提升高中生的物理知識結構化,讓學生更輕松提高學習能力與解題能力,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基本目標。
參考文獻:
[1]蔣俊飛.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2]傅月琴.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J].理科考試研究,2015,22(5):79-79.
[3]周滿意.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14).
作者簡介:
陳寶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