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勝
【摘要】古代散文作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夠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散文,更是經歷史發展和洗滌留下來的文化經典。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各個階段的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所以在這種條件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在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同時,又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其中,古代散文在初中文化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古代散文為出發點,主要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古代散文深度閱讀的教學途徑。
【關鍵詞】初中 語文 古代散文 深度閱讀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90-01
古代散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感受。在古代散文教學中的表現主要是,教師的教學工作停留在理解散文的表面意思,忽視了對文章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解讀。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教師要意識到深度閱讀的積極作用,探索進行深度閱讀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途徑。進而讓學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學習文章背后古代散文作者的高尚思想道德精神,培養自身形成優秀的人格品質。
一、因材施教
自古以來,我國的教學工作一直提倡“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的教學工作,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和自身特長來進行教學,以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鄉鎮中學和城市中學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別,不能將二者按照統一的要求實施教學工作,所以有必要實施差別化教學。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需要具備整合教材的能力。在調整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做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對現有教材進行適當的刪減工作,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將教學內容作出適當的安排,按照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的順序對學生進行有規劃的課程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做到了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此外,對于一些選修部分的文章,由于這些文章較難理解,而且課本的注釋較少,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確保學生順利的進行古代散文學習。
二、理解散文主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古代散文進行深度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古代散文時,不能僅僅理解散文的表層意思,要在更深層次上探究文章主題和中心思想。教師在為學生選擇和制定合適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應該引導學生深度閱讀。通過讀后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方式,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獲取更深層次上的閱讀體驗。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閱讀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教師在古代散文的教學中,應該重視閱讀、朗讀、背誦課文的重要性。學生在多次閱讀、朗讀的過程中,根據自身閱讀的語感和情感,能夠在更高層次上加深對文章的理解[1]。
三、注重散文的鑒賞
我國古代散文的寫作善于使用多種藝術形式,如比喻、夸張、借代、隱喻等多種方式。學生要實現古代散文深度閱讀目的,就必須要掌握古代散文的創作和寫作手法,了解古代散文常見的藝術形式,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在更深層次上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不同題材的古代散文側重使用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例如從散文分類上總結其寫作手法,找出敘事性散文常用的寫作技巧,歸納總結作品選材的特點;了解議論性散文的創作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證、論據,掌握文章的構成特點。
對學生而言,最難理解的是抒情散文,因為抒情散文使用的寫作手法種類多、文章理解難度大。對于這種散文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知曉作者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思想,同時注重向學生講解抒情散文常用的寫作技巧,多角度引導學生學習文章內容[2]。這樣,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散文內容,培養學生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古代散文深度閱讀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符合新課改教學要求,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弘揚傳統文化,讓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進步。所以,在現階段初中教學中,教師要合理使用幫助學生深度閱讀的方式,培養學生優秀的審美觀,引導學生更深層次探索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楊霞.新課標視野下古代散文閱讀教學的三種方法——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相關篇目為例[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1):105-107.
[2]馬曉威.淺論初中散文教學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