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旬
摘 要:檔案工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特點。檔案工作也隨社會形態的不斷變化而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點,其歷史繼承性、專業性以及與社會發展的同步性特點漸趨顯現。因此對檔案意識的發展歷程進行總結,探求其發展規律,總結對現代社會的啟示,對于實現現代社會檔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檔案意識;歷程;啟示
檔案作為記錄社會活動的重要材料,從人類社會產生之初就已存在而且隨著其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而成長發展。同時在檔案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對于檔案的意識也從行為的無意識、不自覺行為轉變為有意識的自覺性行動。這種實踐與意識的互動性建設在較大程度上成為檔案工作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對檔案意識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總結,對于現代檔案事業的發展將具有一定意義。
1 檔案意識起源及定義
1.1 檔案意識的起源
檔案意識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一部分,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還是一種不自覺的無意識行為。如在考察原始人遺址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壁畫、面具、舞蹈等記錄信息的物質材料,這些資料都可以看作是古人對其社會活動的一種原始檔案記錄行為。類似的活動在當時還有許多,如結繩記事、刻木為契等。雖然在當時并沒有“檔案”的名稱與概念,但是這種無意識行為可以被理解為最原始的檔案意識。當然這種檔案意識與今天我們所普遍認可的檔案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仍有部分學者甚至否認這是真正的檔案意識和檔案行為,但是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從無意識行為逐漸過渡到有意識行為。筆者認為這種檔案行為的無意識行動正是后來檔案工作和檔案意識的物質基礎和雛形,不能否認它作為檔案意識原始起源這一客觀事實屬性。后來隨著社會實踐尤其是檔案工作實踐的不斷發展,檔案意識才逐漸形成。從此方面來說,檔案意識在本質上是受制于人的活動,受制于人的有意識活動,人作為意識的重要載體,隨著感覺器官功能和思維器官功能的不斷完善,檔案意識也在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由此可見,檔案意識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后期,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此概念意識逐漸形成并且明確,為以后真正的檔案工作行為奠定了早期物質基礎。
1.2 檔案意識定義
不同學者對于檔案意識有著不同的界定。蘇萬生在論檔案意識一文中認為檔案意識集中反映為人們對檔案工作的認識水平和敏感程度。劉國能則從物質與意識之間關系的角度來闡釋其定義,認為人們在處理檔案工作實踐中形成的對檔案及其與外界的關系就是檔案意識。檔案意識是這種關系映射在人們大腦中的反應。聶云霞則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層次出發對檔案意識進行解釋,認為檔案意識在內涵層次上主要體現在對檔案的知識、意愿和決策三個主觀方面,這三個方面相互交織共同促進從而形成人類主體對檔案客體的思想觀念。在外延層次上則表現為這一思想觀念超越個體層次而體現在整個社會群體中的檔案認識表現。
綜上所言,不管專家學者從哪個角度進行闡述,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承認檔案意識是人腦對檔案工作的能動性有意識反應,是人們在檔案實踐工作中形成的對檔案工作的系列認識。
2 檔案意識的發展歷程
1)古代檔案意識發展。如前所述我國最早的檔案意識產生于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組織形式逐漸過渡到奴隸制社會,隨著國家和階級的產生,統治者為了國家治理的需要,通過系統的文書記錄國家重大活動,這些就形成了早期有史可考的檔案。如殷墟發現的大量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有史可考的檔案記錄。后來出現在封建社會的金文、簡牘以及秦朝出現的縑帛資料都是檔案意義的物質形式。直到印刷術和紙張發明后,檔案記錄的載體和保存形式出現了根本性變革,真正意義上的檔案意識開始形成。
2)近代檔案意識發展。近代檔案意識以辛亥革命為起點,隨著革命的深入社會各項改革包括檔案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國家成立了專門的檔案管理機構進行檔案管理工作,檔案管理也從統治階級統治需要轉變為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同時人們對于檔案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轉變,逐漸將檔案保密的思想觀念轉變為檔案在適度范圍內公開公示的思想。同時對于檔案學的研究也悄然興起,檔案逐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社會主體的檔案意識逐漸增強。
3)現代檔案意識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檔案工作從實踐到理論研究都有了迅速發展,檔案法制化建設進程尤其明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賦予國民使用、查詢檔案的法定權利。進入信息化社會后,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檔案的需求日益增多,檔案的電子化、信息化、網絡化進程也逐步發展。
檔案工作者也將工作重心從單純的檔案管理轉移到檔案管理與服務群眾檔案需求并重的軌道上來。
3 檔案意識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在回顧檔案意識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知道檔案工作和檔案意識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歷程,除了檔案意識自身的發展特點外,它還與社會發展歷程呈現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的特點,不僅反映了社會發展而且在總結社會發展歷程特點的基礎上,實現了自身發展的連續性、繼承性和專業性。
1)檔案意識與社會發展具有同步性特點。檔案意識作為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社會物質條件與水平決定的,并對后者具有能動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檔案意識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明顯看到檔案意識受制于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并且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發展。檔案意識不可能超越當時的物質歷史條件而單獨存在。
2)檔案意識發展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根據哲學發展觀點,檔案意識的發展經歷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在逐步的發展歷程中意識形態不斷積累的過程。因此不管是古代檔案意識、近代檔案意識以及現代檔案意識都是在總結前人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而逐漸發展的歷程。檔案意識也呈現出由低級到高級,有無規律到有規律的漸進過程。
3)檔案意識發展具有專業性特點。隨著人們對檔案這一客觀實踐活動認識的不斷深化,檔案及其檔案意識的概念慢慢形成,認識主體也有普通大眾向檔案專業人員過度,并且隨著學科知識的普及又經歷了有專業檔案人員再次反饋到普通大眾的過程,從而實現了整體社會對檔案意識素質的提高。檔案管理機構也日趨專業化和職能化,檔案工作日趨成為社會管理科學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通過對檔案意識發展歷程的梳理我們能夠清晰的感受到其發展特點,同時我們也應總結這種發展特點對于現代社會的啟示。從總結中我們能夠看到檔案意識的發展規律在整體上是符合社會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整體發展特點的。因此在以后的檔案工作中我們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應該在遵循學科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對遇到的問題刻苦鉆研,綜合運用各種社會物質條件予以解決。同時要以大眾社會需求作為檔案意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不斷滿足公眾對檔案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檔案工作的發展,從而為檔案意識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萬承華.試論"檔案意識"[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寧版),2006(4).
[2]陳建華.試論高校基層檔案意識與檔案工作的關系[J].蘭臺世界,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