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婷
低段小學生在幼兒園以玩為主,到了小學就變為以學為主,這樣的轉變,小孩子有極大的不適應性,會對數學語言與數學的學習感到困難。為了做好這一階段的銜接與過渡,保護孩子的學習情趣,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開展了運用撲克游戲提高低段小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策略的探尋與研究。下面結合研究與實踐談幾點關于策略探尋的體會。
一、精設游戲形式,激發學習興趣,促進算理滲透
計算是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對整個學習生涯都至關重要。解讀每一階段的算理,精選撲克游戲進入課堂,用玩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如一年級剛入學認識數,我們制訂的游戲規則為:(1)小朋友排隊:選撲克1~10,給每人一張,按拿到的數字順序排隊。認識數的序數性。(2)比大小:大王、小王,10、J、Q、K代表10點,A代表1點。隨意抽一張牌,誰抽到的點數大,誰就獲勝。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了數的基數性。再往后教學十以內加減法時,主要開展湊十法撲克游戲。規則為:留下每副牌的1~10的40張牌,每人各執一副。如老師先出一張牌“3”,孩子要拿出“7”,湊成10,算過關。
二、促成主動探索與發現,提高數學思維與運算能力
在課堂上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撲克游戲,讓低段小學生“看、動、想、說”,進行主動探索與發現,保持活躍的思維,充分表現自我。如前面提到的“湊十法”游戲,學生一看:抽出的牌是什么(3);二想:與哪個數湊成十(7);三說(訓練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3+7=10,7+3=10或10=3+7,10=7+3;綜合各種感官表現,把小學生有效注意力的時間大大延長了。等學生把“湊十法”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反復練習,熟練掌握后,記憶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而且自然而然就知道了10-3=7或10-7=3的減法計算,也為以后學習進位加法等找到了規律,扎扎實實地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與速度,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全面性與嚴謹性,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另外,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撲克牌上的圖案能幫助他們實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協調轉換,把具體圖案或表達方式轉換成數學算式,進一步鍛煉數學思維。
撲克游戲還可以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開展生生互動,利用課余時間鞏固數學運算。開展親子游戲,讓家長意識到小學生心算、口算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花時間在家庭里開展撲克游戲,提高孩子的運算能力。
三、激勵與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思維活躍,愛看愛說,愿意表達,同時自尊心、好勝心強,我們根據學生的特點鼓勵學生在撲克游戲中動腦動手,觀察傾聽,準確表達,逐步滲透,培養了各種良好的習慣,并通過老師與家長的及時評價,給予成功體驗。比如設立小組競賽的紅花獎、個人競賽的計算小能手獎、家庭作業的愛學習獎、年級口算比賽的優勝獎等,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智力的提升,體會到創造的愉快,從而使其對學習保持高昂的興趣。讓一項又一項的好習慣堅持下來,最終達到讓活潑的思維代替活潑的行動,不斷提升專注力的效果。
小學階段,數學學習計算是重點。所以在小學開始之初,就應該加強低段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撲克游戲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基礎上穩步提高數學運算能力,有效改變了計算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