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摘 要:在中學的眾多學科中,歷史課是最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課程之一。歷史課可以經由教師上課的內容而變得豐富多彩,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可以通過各種學習,包括在師生交往中或者與同學的合作中獲得。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情感分析能力,以及道德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新時期 初中歷史 情感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情感指的是一種心理反應,它是人們在受到外界刺激時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比如說人們常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解釋起來也就是人在面對客觀世界不同態度的不同體驗能夠導致人們從中獲得這樣的情感。如果從歷史教學當中來進行探索,情感是學生對學習充滿主動性并且努力充實自己,對生活未來抱有夢想的一個奠基。同樣,情感也有負面作用,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如意的關鍵因素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抓住每一個教學中的契機,把情感教學作為媒介和動力,成為促進師生情感交流的方式,達到培養學生的真正目的。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確定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將情感融入在對學生的關懷中,尋找適合學生的情感教學方法。
一、良好環境的構建有利于情感發展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氛圍下,初中歷史教學仍舊是沒有徹底得到改革,還留存了以下幾點詬病的地方:知識的傳授刻板而不加修飾、學生的個性經常性被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得到重視的現象依然存在。也就是說只有社會民眾和教育部門能夠形成在歷史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的共同認知才能徹底改變這種狀況。而這種外部環境氛圍是教師進行探索和鼓勵教師進行情感教育的根本,構建它還需要依靠制度的力量。歷史教學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發揮自身的價值意義。學生在累積社會經驗過程中,更多時候是借用歷史經驗來完善自身對美丑善惡的分辨能力。為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學生在面對歷史學習時,更多的運用自身感受外界的能力來進行情感學習,這種情況下,良好環境的開展也就格外重要。
二、培養歷史使命感,了解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感情的產生源于人對人或事物的認知程度。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對歷史的前因后果有所了解并產生情感共鳴,需要教師準備直觀而真實的歷史事件,讓學生進行觀察、探究,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仿佛親身經歷了這段歷史一般,這就是所謂的“共情”。學生在共情歷史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從中感悟到些許道理,更加深層的認識歷史,辯證的看待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也就能激發他們自身對這段歷史的態度,從而在內心發生出歷史的使命感。比方說南京大屠殺,如果按照課本來講解,也就是簡單的時間地點接著發生了何種戰爭,中間有多少人數死亡。這些簡單的知識點并不能讓學生產生對此段歷史更多的看法,僅僅只是數字和為人所知的一個事件罷了。但是事實上,南京大屠殺是我國國恥,學生沒有情感共鳴,就需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加以引導。
假設學生身處這樣的環境中,身為中學生應該做些什么?這樣的設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殘酷性和真實性,哪怕不能真實感受到戰火的硝煙也能對現在的安穩生活抱有一絲感恩之心。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實進行了解,不盲目進行改革。比方在講述《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借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展示當時的歷史資料以及各方面國家對當時事件的報道來向學生說明,發動侵略戰爭是日本為實現其“大陸政策”做出的陰謀舉動,而教師也應該讓學生了解到當時中國為了反侵略又對此做出了多少努力。這次戰爭的失敗原因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和落后,學生要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過一系列圖片和文字資料,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中華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作為學生,享受著現在生活的平穩幸福,也就應該知道什么叫做歷史使命感,還有對國家的責任感。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學生的情感教育
全面實施情感教育的基礎就是優化教學內容,并且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也與此息息相關。只有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優化教學過程,其中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講“九·一八”事變,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些剪輯視頻,通過對直觀畫面的講解,讓學生對即將認識的歷史有一個初步的情感體驗,并且通過在《松花江上》這一悲愴的背景音樂的熏陶下,讓學生感受到情感被震撼的魅力;在學習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時,可以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電影《萬水千山》,影片內容涉及到紅軍在當時既要面對國民黨的圍剿,又要保存實力,而迫不得已進行的艱難跋涉,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通過圖片展示等資料詳細講述紅軍在這個過程中遭遇了多少敵人的圍追堵截、以及惡劣環境帶來的對人意志的摧殘,在物資缺乏的境況下,革命前輩的樂觀主義精神。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過程中的艱難需要用樂觀精神、堅強的毅力去勇于面對,培養學生永不輕易言棄的學習斗志和愛國主義精神。
四、充分利用每年的各種紀念日,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絕好時機就是應景,在“五·四”愛國運動、紅五月、“七·一”建黨、“八· 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一二·九”學生運動這些紀念日里,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去了解相關歷史,包括紀念日的來歷和產生的重大意義。學生只有以主人翁身份來參與活動,走近歷史才能走“進”歷史并感受歷史,才能真正在情感上意識到自己現在掌握的生活資源和幸福生活。
每位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通過自己學到的知識去影響別人,這也是學生在較為單一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所不能企及的思想境界。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情感探究,只有把兩個方面都做到完善,才能達成目的:實踐和理論。歷史教學的關鍵在于回望過去,展望未來。通過歷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僅在學習中事半功倍,并且還能讓學生在今后碰到問題時,學會運用歷史經驗來解決問題。這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可以幫助學生重新開啟自己的人生目標,了解今天,把握明天。
總之,歷史教學對情感教育的生動性、科學性功能應該得到充分拓展,使學生通過感悟歷史把情感升華為“為祖國的強盛而努力學習” 的奮斗目標,這樣只有被傳輸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學生的心田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
參考文獻
[1]劉增蓮.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6(09):185-186.
[2]詹耀強.情感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的實施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7(01):20-21+55.
[3]趙鳳輝.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淺探[J].學周刊,2011(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