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全福
摘 要:高質量發展的實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生產生活上高度和諧統一。生態保護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最終實現生態美、發展美、生活美。
關鍵詞:生態保護優先 高質量發展 高品質生活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一、生態保護優先,實現生態美
生態興衰決定文明興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近年來,青海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侵蝕程度日趨嚴重,土地沙化、草原退化使得物種生存條件惡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水資源不斷減少,局部地區嚴重缺水,城鎮地區 “三廢”污染日趨嚴重,已經深刻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和青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解決資源短缺、環境治理、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問題,亟須走生態保護優先,高質量發展道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緊扣省情縣情實際,堅決扛起生態保護的責任,堅守“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要牢固樹立不抓生態就是失職,抓不好生態就是不稱職的理念,一切工作都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1.形成綠色生態方式
生態方式是人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根本態度與行為方式。農業文明時代,人類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關系相對和諧;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征服自然、掠奪自然,人與自然關系沖突不斷。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調整人的生態行為,促進人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領導能力、基本素質等方面質的提升,妥善處理好以人為本和尊重自然的關系,凝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共識,形成綠色生態方式。
2.構建綠色生態體系
自然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資源、環境、生態是三大要素,淡水、土地、大氣、水體、土壤,森林、濕地、生物等是其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當前,我們解決各種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應樹立系統觀念與整體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系統治理,處理好突出重點與整體推進的關系,建設好國家公園,協同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民生改善的和諧社會。
3.發展綠色生態環境
解決資源短缺、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問題,需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一是生產要綠色,應該選擇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向而行的產業,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特色新興產業。二是環境問題治理要綠色,即解決水、土、氣等污染問題要堅持綠色生態觀念,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做到對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三是生態發展要綠色,解決缺綠少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問題,需要大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發揚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斗的新青海精神,堅定不移植綠、護綠,讓更多荒原、沙地披上綠裝,綠化祖國山川、綠滿中華大地。
二、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美
生產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形式,發展生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生態環境是發展生產的重要基礎,而發展生產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探索生態保護優先、高質量發展道路,關鍵要處理好生產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出路是高質量,實現發展美。
1.形成生態保護優先的發展方式
從省情來看,青海承載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而其生態環境脆弱性決定了不能發展高消耗高排放的產業;因此,青海的發展迫切需要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生態隱患小的綠色生產方式,同時要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探索青海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建立綠色農業、工業、服務業,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
2.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體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長期以來,我們誤將生產簡單地理解為物質財富生產,將發展生產等同于物質財富生產、經濟建設,忽視了精神文化生產、社會民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綠色生產、實現生產美,需要以全面生產代替片面生產,實現經濟、政治、社會、精神、生態等多種生產的優化統一,用新發展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政治、社會、精神、生態等生產,發展綠色經濟、綠色文化、綠色社會等生產,構建綠色、全面、和諧的高質量發展體系。
3.營造高質量的生產環境
從事生產勞動的環境,關系著勞動者健康、安全和尊嚴。人民群眾對生產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工作環境亦成為職業選擇的考量因素之一。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美,亟須營造綠色健康的生產環境,要確保人民群眾在優美生態環境下生產勞動,還需依靠黨委、政府、企業、職工共同努力,攜手共建共享美麗生產環境,提升廣大勞動者生產勞動幸福感。
三、打造高品質生活,實現生活美
相對于生產而言,生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活動形式。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生活美是生產的歸宿。探索生態保護優先、高品質發展新路子,需要處理好生活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努力培育綠色生活、實現生活美。
1.形成高品質生活方式
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奢侈浪費攀比之風漸起,這樣就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進入新時代,“光盤”行動、共享單車、綠色食品、低碳環保成為人民群眾新的追求,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日益成為新風尚,良好的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習慣也在不斷養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綠色生活消費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引導全社會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2.構建高品質生活體系
生活內容、對象不同,對資源環境生態的影響不同。發展綠色生活、實現生活美好,應當摒棄物質主導的片面生活,追求綠色、全面、和諧的生活。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公平正義的社會生活等要求也日益增長。
3.營造高品質生活環境
人民群眾對宜居生活環境的期待越來越高,確保城鄉居民生活在宜居環境中,需要深入開展“創衛”“創文”,綜合整治城鎮、鄉村環境衛生。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加快解決黑臭水體、垃圾圍城、棚戶區改造等問題,增加綠地、綠道、公園等公共空間;鄉村工作重點解決農村垃圾、生活污水、飲水安全、廁所衛生等問題,把鄉村建成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