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煊文
【摘 要】本文基于合唱訓練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積極作用,論述提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有效性的做法,從加強樂理基礎教學、采用合理的訓練模式、培養正確的合唱意識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以提高合唱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中職學前教育 合唱訓練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163-02
合唱是聲樂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它能表達出人們復雜細膩的思想感情,也是聲樂藝術中最富有內涵、最具有表現力的一種演唱形式。在中職校園生活中,合唱是一種廣受大家喜愛的活動形式。合唱對校園文化建設、師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審美能力塑造、情操性格的熏陶以及人的思維多樣化發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是面對有學習壓力的學生。本文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特點,探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強樂理基礎教學
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樂理課作為基礎課程,對合唱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現階段教學的觀察,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基礎薄弱,對音樂理論課感到枯燥乏味,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然而音樂理論知識是合唱教學的重要知識點,例如識譜能力以及節奏的訓練,必須讓學生通過學習具備較好的樂理基礎。要提高學前教育學生的樂理基礎,首先必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不要對理論課產生抗拒心理,才可以打好樂理基礎,為合唱教學做好鋪墊。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于課堂的氛圍。音樂給予人們的感覺是享受的、放松的,是令人抒發情感的。但音樂理論知識相對于技能學習需要更多的心思去理解,這就使得中職生對這塊內容的學習產生畏難心理,覺得不容易記憶和難以理解。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現階段的年齡特點,借助有效的教學方式,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喜歡上音樂理論知識學習。對此,可以引進現在應用最廣泛的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一種結合音樂、歌唱、動作和舞蹈為一體的綜合教學方法,其能使整個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參與機會及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法,能夠在課堂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體驗學習的樂趣。此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主要以節奏訓練為基礎,這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樂理基礎。作為學習音樂的學生,必須有較強的節奏感,才能減少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節奏感不強的學生會比節奏感強的學生學習要吃力,當別的學生已經在進行情感提升了,他還只能停留在節奏訓練當中,這就嚴重影響了合唱教學的進度。因此,教師必須加強他們的節奏訓練,才能提高合唱教學的質量。引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不僅能改變學生的學習現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很好地利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優勢。例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主張雙手拍掌、雙手拍腿、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跺左腳、跺右腳的節奏打法,為了更好地訓練學生的節奏,可以配合動作進行訓練,訓練時讓學生配合音樂按照節奏動起來;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讓學生根據樂曲的節奏朗誦歌詞,一邊朗誦一邊拍打出各種動作的節奏,從而提高自身的節奏感。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樂理知識就是識譜能力,學生必須有自主識譜的能力。如果一個學生不能自主識譜,那就需要教師從識譜開始教學。識譜本應該是樂理課程中的一個知識點,是每一個學習音樂的學生必備的技能之一,能夠自主識譜就可以自學很多曲目,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直接教學曲目的情感處理,而不再需要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識譜方面的問題在于接觸少、練習少,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加練習,提高學生這一方面的技能。
樂理基礎對于合唱的訓練起著重要的作用,想要有效地開展合唱教學,教師必須將學生熟知樂理知識放在首位,這樣才更有利于開展合唱教學。
二、采用合理的訓練模式
合理的訓練模式有利于音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
(一)基礎訓練。首先,排練一首新作品前,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才能讓學生在之后的演繹中將作品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每一首歌曲的后面,都有它的創作背景及故事,如有愛國、思鄉、思親等,透過創作背景,我們可以更好地演繹出歌曲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感染聽眾。其次,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集體的音準和節奏感,為后面合練做好準備。現階段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最大的通病就是音準不好、節奏感不強,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糾正音準和節奏訓練上。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例如可以讓學生根據歌曲旋律有節奏地朗讀排練作品的歌詞,或者根據歌曲的節奏,運用我們的肢體結合歌曲拍打節奏,這樣不僅讓學生加深對歌曲的印象,也能加強對節奏的把握。至于音準方面,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進行掌握。例如多聲部作品常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每個聲部單獨演唱是很好的,但一結合其他聲部,聽起來就雜亂無章;還有就是在合唱的過程中,大家都會不知不覺集體跑偏。根據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各個聲部分開教學。先分別讓唱得好的學生帶領其他學生熟悉樂譜和歌詞,每個學生都必須唱準自己所在聲部的旋律,盡量做到流暢的程度,做到即使有其他聲部的旋律干擾也能夠準確唱出自己聲部的旋律。如果帶領的學生實在沒有把握的時候,可以建議其利用鋼琴帶著唱,從而更好地把握各自聲部的旋律走向,為之后的合練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
(二)各聲部合練。一般情況下,都是采用逐句合練的方式進行。這個階段,不僅需要把握住每個聲部的音準,還需要把握好各聲部的統一和諧。當發現稍微有一句出現不和諧的因素時,教師必須馬上找出源頭加以糾正,做到各聲部的融合。做到各聲部融合還需要各個聲部的音量協調,合唱屬于集體性的活動,但這個集體畢竟是由個體組成的,只要稍微有一個學生突出自己的聲音,就無法做到音色的統一。所以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必須反復強調學生的集體意識,學生不能為了表現自己獨特的聲音而忽略了大家。在合唱中,只有我們,沒有我,只有真正提高個人的藝術素養,才能夠將合唱作品完成好。
(三)磨合階段。合唱教學中的最后一步就是各個聲部的磨合,體現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要根據作品所想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不斷練習,將作品的情感演繹到位,需要學生一遍一遍地唱,并從中發現不足之處加以修正。玉不琢不成器,通過反復的磨合,才能夠將作品最完美的一面展現給大家。
三、培養正確的合唱意識
合唱不同于獨唱。合唱訓練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合”的意識。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歌唱課普遍為集體課教學,這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求學生應當注重音色、音量的統一,避免張揚個性,暴露自己的聲音。根據該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普遍存在喜歡表現自我的現象,音樂一響,便興奮起來,從而忘記自己是在一個集體當中、需要相互配合音量去演繹。在合唱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聽自己”的同時也要學會“聽他人”,要感受自己與他人的聲音是否能融合在一起;同時要感受學生的音色是否和諧統一、發聲方法是否正確,引導學生根據和聲平衡需要積極配合團隊,有意識地在合唱訓練中讓學生融入集體中,通過多聲部的豐富表現力來體現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例如一首多聲部的作品,主旋律只有一個聲部,其他聲部作為伴唱形式出現,在訓練中就要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他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在一起,放棄自己的個性,與大家的聲音相融合。不僅如此,在演唱過程中的呼吸要按照要求的氣口換氣等。這就需要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拋棄自我主義,感受合唱的和諧美。
綜上所述,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與合作精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來提高中職學前教育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言嬌.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教學策略探析[J].音樂時空,2013(10)
[2]劉云鵬.合唱指揮的基本要求與合唱團訓練方式研究[J].黃河之聲,2015(22)
[3]鄭由敏.聲樂課教學中多聲部訓練與合唱訓練結合分析[J].北方文學:下,2014(11)
[4]黃智敏.合唱教學法之合唱訓練中的“和”與“合”[J].北方音樂,2017(4)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