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華
?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模式探究——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
張興華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益陽413000)
文章結合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實際情況,從校內孵化基地建設的角度出發,歸納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進一步研究基地發展模式。爭取打造能讓高職生發揮專業優勢、充分釋放創新創業潛能、實現人生出彩的創客基地,形成一批省內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創客”典型,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和經驗。
高職;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2016年3月,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強化創新引領作用,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據科技部統計,截止2015年底,全國各類創業孵化器數量超過2500家,增幅高達56.25 %,孵化面積超過8000萬m2,服務和管理人員超過3萬人,在孵企業超過10萬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業孵化基地是培育大學生創新能力,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策略。構建規范有效的孵化建設模式,是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創業活動的基礎。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大多存在以下問題:建設投資主體多為當地政府或學校,造血能力差,受政策影響大,優惠政策申報程序復雜,缺乏可持續性。基地多由各校某個部門或二級機構管理,管理較為松散,缺乏專業的管理運營團隊,服務水平及工作效率難以達到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標準。大多數基地更重視場地、資金、項目等硬件投入,而對管理、培訓、創業文化、咨詢、服務等軟件的投入力度不夠,或不知如何投入。
即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它培養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生產、管理、建設、服務、創新的高素質技術人才。
指基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渠道創新等方面的某一點或幾點創新而進行的創業活動。
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是指以培育大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業精神為目標,通過搭建創業服務平臺,幫助學生形成創業意識、提高創業技能、參與創業賽事和實施創業項目。
基地的建設應是高校、當地政府、社會企業、兄弟院校四位一體的,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充分發揮高校的知識和人才優勢,深入開展校地企合作,加強校校協同創新,合理調配資源,形成完善的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運營模式。
國內學者在對基地建設模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也達成了不少共識。如:通過基地建設推進大學生自主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既是順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發展趨勢,也是高校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1]。當前基地搭建模式還有待完善,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重任,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立一個高效、高能、高產的創業基地,從而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搖籃[2]。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在上世紀40年代在美國出現,21 世紀初,歐洲出臺了大學生的創業政策。美國目前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主導與高校輔助”的創業體系。德國采用了政府為主渠道,企業和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中介,私人咨詢為競爭補充的體系。這些成果和做法對我國的高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由于國情不同,實際指導作用不大。
綜觀國內外研究現狀發現,這些成果為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大多數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淺嘗輒止,人云亦云,缺乏深入的分析。如何通過合理調配資源,全面、立體、系統的建設孵化基地,缺乏系統的總結和具體的操作方案,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問題,還有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如何針對現有基地存在的同質化嚴重、創業氛圍差、管理水平低下、項目轉化率低的現狀,研究總結出系統、立體、合理、成熟的解決方案。
旨在解決基地建設發展中存在著政策理解不到位、缺乏規劃、管理制度缺乏、團隊不專業、重復性建設、同質化嚴重、模式單一、文化氛圍差、展示推廣效果差、成果轉化難等突出問題。構建科學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及時掌握和理解創業政策,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創新創業工作開展流程,形成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通過培訓提升管理和教學團隊的水平,提升成果轉化的成功率,提升核心競爭力,發揮其在學生形成創業意識、提升創業技能、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探索如何從政策引導、制度保障、團隊建設、文化養成、培訓提升、成果轉化、展示推廣等多個維度來打造基地的建設模式,滿足基地的建設和運營,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培養更多具有創業思維和創業技能的人才。
調研當前基地前期資金投入的來源,通過探索如何與人社、財政、工商、稅務等政府部門對接,為學生設立“創業基金”,用于扶持、獎勵創業孵化基地的入駐項目,使創業優惠政策落地,讓創業團隊真正享受到政策,指導創業團隊降低創業風險與成本。
探索如何提升團隊的管理水平,提高服務意識,從而實現基地工作的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和流程化,合理調配各種資源,理順組織關系,降低溝通成本,釋放制度紅利,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基地的高效運行提供保障。
(1)探索如何打造“成熟高效、溝通協作”的管理團隊,既善于外部溝通,又精于內部管理,以便更好地協調政、企、校等多方的關系,實現基地的正常運轉和快速發展。
(2)探索如何打造“校企互通、專兼結合”的導師團隊,建成由“校內專業教師+創業導師+校外創業導師”三類人員組成的導師團隊,以便更好地培育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激情和創業技能。
探索如何通過宣講、創意集市、成果展、路演、沙龍、培訓等活動,營造“人人參與創新”的創業文化氛圍,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創業思維,建立正確的創業觀,激發創業激情。
5.5.1 導師培訓
探索如何將就業專干和就業指導教師的培訓納入學校教師的整體培訓計劃,在職稱評定、課時費、津貼方面享受與其他教師同等待遇,有計劃、分批次地安排崗位培訓和在職學習。如何對就業專兼職隊伍進行“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 培訓班、“輔導員創新論壇”等,幫助就業指導老師適應新的角色,更好地從事創新創業教育,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發散創業思維,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業務水平,更好地指導學生。
5.5.2 學生培訓
探索如何通過創新創業普及教育、創業SYB培訓、“創意集市”、“工美創客學堂”“創新創業訓練營”等為核心的品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培養大學生創業風險評估水平,從而降低創業風險,提高項目成功率。
探索如何對接產業、對接職場、對接職業、對接項目,深化“專業+項目+工作室+工廠+市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創新創業項目轉化成為真實可操作的商業項目,形成成果,讓創業賽事中的優秀項目“落地開花”。
探索如何實現創新成果展示與推廣,打造完善的成果展示機制,提升基地的凝聚力和知名度,增強學生的閱歷、視野和判斷力等綜合素質,降低大創業的成本和風險。
[1]杜成煜,范親敏.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模式的困境與突圍[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1):22-24.
[2]朱贛,徐健.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探析[J].教育管理,2017(4):36-37.
張興華(1983- ),男,漢族,湖南省益陽人,本科,助理政工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26
G647.38
C
2095-1205(2019)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