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靖宇
?
漢英禮貌用語對比研究
魏靖宇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應用外語系河南鄭州450001)
不同國家或民族,風土人情、文化底蘊、自然條件等均存在千差萬別,交際中傳達禮貌的方式也有諸多差異。同樣的舉止、手勢或詞匯在一個國家中被認為是禮貌的、善意的、問候性的,在另一個國家,或許意味著相反的表達含義。了解漢英文化,熟知雙方禮貌用語的差異及其產生原因可以促進交流,減少因禮貌用語使用習慣不同而引起的交際失敗。
漢英;文化;禮貌用語;對比
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同文化中關于禮貌的認定同中有異。各有千秋。文化有繼承性,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積累、固化、創新、迭代。禮貌用語,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在交際中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合理運用禮貌用語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邁向有效溝通、成功交際的第一步。學習并掌握英漢禮貌用語的不用點,更有利于我們溝通,達到交際目的并獲得成功。
漢英兩種文化在各自的歷史長河中蜿蜒向前,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禮貌用語的差異。在英語國家,禮貌的近義詞有文明、城市和律令。由此可見,西方英語國家的禮貌是建立在遵守法律、言行舉止文明的基礎上的。中文里,禮貌的概念發源于“禮”和“禮儀”。單獨一個“禮”字,意義非凡、寓意豐富。在中國的古代,把禮視為天經地義、民之行為標準。以“禮”主導國家和人民。隨著歷史的前進,到孔孟時代,當時封建王朝岌岌可危,封建制度面臨更迭,中華民族處于混亂之中。受到統治階級的影響,孔子提出“以禮待人”“以禮相待”的思想。將人對禮的認知與表現程度劃分為高低貴賤的不同等級。人們按照各自的社會等級、地位來為人處事。到漢朝時期,漢朝學者曾認為,所謂禮,即是貶己敬人,讓自己卑微,讓別人顯貴。時至今日,這種思想仍滲透在中華民族以禮待人的點滴細節中。
不同民族的人基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行為規范來表達用意或者感情。因為不同國家的行為規范本身存在差異,這就導致在交際過程中的誤解或者不愉快的產生。比如中國人認為13 這個數字沒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數字。而在英語國家,很多人忌諱13 這個數字,覺得13 是不祥的預兆。因此能夠正確識別并合理運用行為規范差異是保證溝通順暢的重要因素。
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在中華文明中,文化的特點側重于集體價值。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有國才有家。在英語國家,恰好相反,他們的文化主張個人利益優先,個人財產和安全神圣不可侵犯。時代發展到今天,漢語的這種文化延伸到各種各樣的團體中時,大家喜歡韜光養晦而不是鋒芒畢露。漢語文化側重低調、內斂。在英語民族中,集體討論環節會更為主動發表觀點,維護自己利益。概括的說,英語文化側重于自我表達、個性更為張揚。
英語國家的文化中,人們更注重邏輯思維和理性分析;在漢語民族中,大家傾向于注重整體印象、直接感覺。在交際中,中國人喜歡將認知過程中的整體感受抽象出對別人的評價。相較于英語文化,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顯現出抽象、籠統的特性。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在中國人的內心會形成一種憑直覺、感知進行判斷的思維定式。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當代語言學研究室主任顧曰國曾深入探索了禮貌在漢語文化中的來龍去脈。第一,貶己尊人:這條原則是漢語禮貌原則精華所在。當一個人說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時,往往顯得低調、內斂、輕描淡寫,有時候會用自謙的話來描述。當一個人聽到與對方有關的事情時,往往會用溢美之詞,表達敬意。第二,需注意稱呼用語:人們彼此之間的稱呼用詞傳達的是一種關系,中國的稱呼講究尊老愛幼、男女有別、上下分明。中國的古代還存在著貴賤之分、等級分明。第三則為求同:交際雙方在溝通時,盡量同意對方的觀點,滿足對方的要求。確有不同觀點時,也善意的表達,顧及對方感受和臉面問題。
上世紀80年代,英國學者利奇曾對交際中的禮貌原則進行了分類和歸納。他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將禮貌原則大致劃分為六個方面:慷慨、贊譽、得體、謙虛、一致和同情。利奇認為禮貌原則應在兼顧自身的同時尊重他人,說話給對方留有余地。給人一種友善,對方受到尊重的感覺。對方從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表現出對本人的好感。
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見面打招呼很有特點。尤其是稍微熟悉的人吃飯,一般會說“吃了嗎?”“上班去嗎?”“去哪呢?” 問話的人其實想表達的是一種關心,對答案的興趣并不強烈。對方會客氣的回答“吃了”、“上班”、“去東區”。在英語文化中,他們打招呼會說“Hello”、“Hi”、“Howareyoudoing ,man/Emily? ”英語文化中,更傾向于問候的方式來互相打招呼。
英語民族忌諱談論年齡,而在中國只有部分女性忌諱年齡,很多長者倒是樂于說自己今年幾十幾了。關于懷孕生孩子,國外可以從懷孕開始就廣而告之,公開討論交流。相反地在中國,尤其在古代,人們很少說懷孕,到了不得不說的地步是也會委婉表達為“有喜了”“懷了”“行動不便了”等形式。關于男女關系,英語國家人可以大大方方地交流性方面的內容;在中國卻相當含蓄,很少有人討論此方面內容。英語國家可能交流的比較具體,而漢語國家較多局限于輕描淡寫成“同床共枕”、“圓房”等詞匯。英語國家,不喜歡被問及自己的婚姻狀況,他們把這項內容列入隱私;漢語國家,則落落大方可以詢問,他們把這項內容視為自己受關懷的表現。
在中國,人們到別人家做客時,往往不想給主人添麻煩。當主人問“想吃點什么或喝點什么”時,人們傾向于說“不用麻煩了”或者說“不餓不渴”等詞匯。這種情況下主人往往會繼續準備吃的喝的。恰恰相反,英語國家中,人們做客時,傾向于如實回答自己的真實需求。當來訪人員拒絕了主人的餐飲邀請時,主人會當真認為客人不需要此項服務而停止準備。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當代語言學研究室主任顧曰國曾深入探索了禮貌在漢語文化中的來龍去脈。顧老師通過大量分析,抽象概括出更加貼切適合中國文化底蘊的禮貌原則:(1)需貶己尊人:這條原則是漢語禮貌原則精華所在。當一個人說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時,往往顯得低調、內斂、輕描淡寫,有時候會用自謙的話來描述。當一個人聽到與對方有關的事情時,往往會用溢美之詞,表達敬意。(2)需注意稱呼用語:人們彼此之間的稱呼用詞傳達的是一種關系,中國的稱呼講究尊老愛幼、男女有別、上下分明。中國的古代還存在著貴賤之分、等級分明。(3)需用語文雅:中國人講話推崇使用優雅的詞匯,忌諱使用污言穢語,避免提及消極、反面、不愉快的事物。迫不得已時,也會委婉表達。如:死亡會用“走了”“老了”“百年以后”等詞代替。(4)需注意適當夸大,即當別人做了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時,言談之中要對別人給予的幫助給予高度肯定,適當往重要上說。在行為動機上,盡量去減少他人的付出或者努力。最后一條原則為求同:交際雙方在溝通時,盡量同意對方的觀點,滿足對方的要求。確有不同觀點時,也善意的表達,顧及對方感受和臉面問題。
漢語國家中,人們臨別時往往表達出挽留或者歡迎下次再來之意。中國人喜歡用:“再玩會吧”、“路上慢點”、“記得常來玩”、“慢點走”。在英語背景國家中,他們傾向于用簡單直接的“Good-bye”、“Bye-bye”,少數情況下會有“Goodluck”之類的祝福詞匯出現。
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繼往開來。禮貌用語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未能跳出文化的固有屬性。在互聯網、科技、文化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禮貌用語的差異逐漸被不同民族所了解。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們主動努力地去了解英語國家的禮貌用語習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與積累,已積累了足夠多的背景知識,交流中不再懼怕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對國人帶來的不便。客觀地說,掌握漢英禮貌用語的差異,處理好溝通交流中的細節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跨文化交際時達到事半功倍,求同存異,共創共贏局面。
[1]何兆熊.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國語,1995(5).
[2]張樂慧.中西文化交際中,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03,21(3):42-43.
[3]劉艷芝.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7(3):118-120.
河南省教育廳201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指導性計劃項目《漢英禮貌用語對比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19-ZDJH-617。
魏靖宇,女,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英語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與口譯。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62
H314
C
2095-1205(2019)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