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鮮 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
“區域形象是由區域的內在特點所決定的外在表現,是這種外在表現在區域內外公眾心目中的印象和評價”。[1]紀錄片則是傳播“外在表現”的重要媒介,不僅可塑造形象,同時具有宣傳功能。近十年來,在國家支持下全國紀錄片發展迅猛,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也紛紛舉起攝像頭,記錄下本區域的歷史發展和文明演進。如各自治區為慶祝各自成立周年或某節日的大型紀錄片《西藏》、《新疆》、《美麗新疆40年》、《夢中的額吉》、《走進寧夏》等。這些紀錄片體現較強的政治意義、文化價值,增強本區域人們自信心和團結奮斗精神,吸引外界前往投資旅游、交流合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形象塑造和宣傳起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以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 周年的紀錄片《壯美廣西》為例,探討少數民族地區紀錄片對區域形象宣傳的一些技巧。該片通過五個分集塑造廣西新時期政府進取、科技創新、民族團結、生態良好、包容開放的新形象,并通過多種技巧增強宣傳力度。
形象宣傳離不開主題架構。主題的不同,區域形象的建構也不同。習近平總書記為廣西成立60 周年的題詞是:“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片名“壯美廣西”也是紀錄片的主題,正應和了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宏愿,各分集的標題就是分主題。
第一集《春風化雨》在回顧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一代代領導的關懷中體現政府正確領導、銳意進取的重要性,引導百姓在黨的領導下往美好生活奮勇前進。第二集《開拓創新》敘述廣西在工業、農業等方面的尖端創新成就,體現區域內的科技新發展,并以鏡頭說明廣西在簡化行政審核制度方面為企業落戶及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第三集《民族和歌》講述廣西少數民族群眾在政府引導和支持下團結一致、脫貧奔富,特色性民族文化也得到傳承和發揚。第四集《山韻水秀》以群眾保護自然生態的幾個個例述明廣西的自然環境保持綠水青山并居于全國前列的良好局面。第五集《向海而生》反映廣西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大思維下,依靠北部灣優勢,加大沿海、沿邊開放,加強與海外的合作交流,整體發展踏上新平臺。顯然,圍繞“壯美廣西”主題的及幾個分主題以簡潔到位的概括能給受眾鮮明的印象,區域形象因此彰顯。
能反映和宣傳一個區域形象的信息有很多,在主題明確且架設好的前提下,需要在信息素材方面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學者聶欣如就認為“信息缺失”是宣傳一個重要因素[2],這實際可以理解為信息選擇。
如第二集《開拓創新》中舉例研發精密懸索的廣西歐維姆公司、產品應用于高端行業的廣西南南鋁、國內最大內燃機生產基地玉柴、貴港甘蔗防蟲技術、污水凈化設備出口印度等地的廣西博世科等,這些都是品牌產品或企業,說服力強。第三集《民族和歌》中對少數民族的脫貧圖景選擇了南丹縣的政府安置房工程、龍勝梯田的農業旅游開發、環江縣的特色種養業,還有羅城仫佬族人利用石山種植野生毛葡萄帶來收入,環江毛南族發展香豬等“五香”特色農業,桂林草坪回族鄉發展特色休閑經濟,以這些典例敘述,能豐滿詮釋各民族團結脫貧的形象。民族文化的挖掘則以苗族織繡產品化、韋晴晴的原生態民族劇、劉三姐文化開發等為范例,具有很強代表意義。第四集《山韻水秀》取長壽村巴馬對水資源的保護、柳鋼恢復水質環保項目、紅樹林復合型生態海堤、南寧那考河試點等生態保護成功范例較詳細紀實,真實動人,區域形象得以深化。受眾對片中典例可能產生認同、效仿和遵從,終將可能形成他們行為方式上的趨同。
聶欣如指出宣傳不可少的另一個元素是“操縱表述”[3],這來源于著名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曾提出的說法,廣義的宣傳是通過操縱表述以期影響人類行為的技巧,這些表述可采用語言、文字、圖畫或音樂的形式進行。[4]解說詞是紀錄片中非常重要的語言組成部分,不僅能解釋畫面不能表達的內容,還能體現主觀感情傾向,透露觀點,有很強的渲染力,起到宣傳作用,拉斯韋爾所說的“操縱表述”可以理解為語言傾向性,這種解說詞往往在片尾出現。
如第一集《春風化雨》片尾:“廣西從一個偏遠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樞紐……取得的豐碩成果,已成為廣西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边@實是對廣西發展新政策的宣傳,從受眾認知角度看,可了解到區域發展地位及方向。第二集《開拓創新》則感情激昂:“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廣西正與全國各地一起,在日益良好的環境中,在科技驅動發展的大道上,實現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迸浜险駣^的音樂聲,會激起受眾支持、參與科技創新的豪情壯志。少數民族地區的團結性非常重要,第三集片尾很好地升華該集“民族和歌”這一主題:“廣西各民族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追逐夢想,收獲幸福,和歌聲聲,成為八桂大地最和諧、最溫馨的動人樂章?!钡谒募渡巾嵥恪贰皬V西生態優勢金不換,既是中央對壯鄉的肯定,又是綠色發展的重要遵循……”再次以飽含激情的語言提示和呼喚人們保護生態環境,守護家園。最后第五集《向海而生》更顯現整個紀錄片主觀意圖:“輝煌60年,壯美新廣西,新時代,新征程……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八桂大地一定會迎來一個更美好的明天。”語言的力量打動人們對美好未來向往之心,在給受眾更多了解發展形勢同時,也意在宣傳廣西新形象。
紀錄片中的人物不一定得是英雄或模范,平民化的形象更充滿人文意識和關懷,在視覺、心理上更易贏得廣大受眾認同,讓之倍感親切,更易引發好感、認同感,從而提高傳播效果。
在第三集《民族和歌》中,前一部分對國家實施的扶貧民生工程以具體例子印證,包括田陽芒果果農黃廣華的科學種植和現代化電商銷售;南丹縣里湖瑤族鄉的白褲瑤黎容兵一家九口在國家撥款異地扶貧安置房政策中受益,搬進新房,過上安居樂業生活;龍勝縣紅瑤族民潘艷勤等以公司+景點+農戶的方式發展農業運營龍脊梯田,過上好日子,并在解說詞中引出“綠水青山”長出“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這些例子,百姓能更了解政府的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方針,可能帶來行動的積極響應。該集后一部分講述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展示彝族的火把節、仡佬族的嘗新節、壯族的三月三歌圩和侗、苗族村寨之間的“打同年”盛會活動,還有苗族人民跳猴鼓舞的現場鏡頭都一一呈現給受眾。這些普通百姓的例子,少數民族受眾能看懂、聽懂,對他們產生更大的示范力量。第四集《山韻水秀》中展示廣西保護自然生態使之好轉的個人典例,如崇左白頭葉猴國家自然保護區百姓梁成章養林、護林的事跡,貓兒山山下村民張征生承包近百畝生態保護林共同維護湘江、漓江的水源地,漓江上漁民黃星月以鸕鶿捕魚但遵循嚴格的祖訓“三不打”以保護漓江生態。這些平民化、大眾化的人物形象,容易產生說服力,達到宣傳目的。
少數民族地區是祖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正努力發展追趕先進,紀錄片以影像檔案的媒介形式真實記載了這些區域的發展,展示和傳播在新時代中的形象,這些紀錄片常是政府主導,在主觀目的上就帶有宣傳意圖,同時通過片中的多種技巧加強區域形象的廣泛宣傳。傳播的效果反過來可促進地區的穩定和更大發展。紀錄片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重要的宣傳媒介,以其紀實性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更多的宣傳技巧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