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耕 張停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高職“學前兒童衛生保健”課程承擔幼師“保育”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內容涉及多學科領域,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運用思維導圖認知策略,引導學生重新序化教學內容,增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建立知識結構的技能,適應課堂生態變革,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學前兒童衛生保健”的核心任務是掌握維護和促進兒童的健康的知識與技能。教師按照核心知識點設計課程,編制授課計劃。教師課堂上把核心關鍵詞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預習繪制思維導圖。如“運動系統特點與保健”只要抓住核心內容“運動系統保健要點”就抓住了本節課的“天元”,以“保健”為核心關鍵詞,以“正確姿勢”“合理鍛煉”“營養”等保健要點為第二級關鍵詞。學生經過訓練均能順利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能給知識找到合適的位置。課程結束后,學生收獲的是思維導圖和復述課程內容的能力。
繪制思維導圖是有目的的尋找知識的和安排知識的過程,運用了推理、歸納等邏輯思維方式。思維導圖明確了教材上哪些知識是重點和次重點,哪些知識可以作為一般了解。很多學生并沒有滿足于一章一節的內容,甚至也不再滿足于教材的內容,通過參考書、網絡查找,豐富了思維導圖的內容,使整個思維導圖看起來更完善,更清楚。比如學生由“骨的結構”聯系到“維生素D”,繼而聯系到“佝僂病”-“飲食”-“補鈣”-“牙齒”-“齲齒”-“保護牙齒”;由“血管”聯系到“出血”-“止血”,或“水腫”和“尿液的生成”-“泌尿疾病”等,教材順序完全打亂。
難以編入思維導圖的知識點,可以編制項目式思維導圖。如“手足口病怎么辦”項目將手足口發病初期表現和“皮膚結構”“兒童體溫標準”“退燒”“傳染病防治”“被動免疫”聯接起來;“一日常規管理”作為一個重要項目可以和“營養”“消化”“骨胳”“傳染病”“集體管理”等多個內容聯接。教師根據幼兒園實際工作和典型案例開發“項目”,便于學生學習[1]。
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學習和訓練繪制思維導圖。教師通過QQ 或者微信群收集學生的思維導圖并審查知識點覆蓋、邏輯關系、創新和特點,及時了解學生動態。這一過程是課程教學質量形成的關鍵環節,缺了這個環節思維導圖往往會流于形式,一定要避免成為簡單的知識提綱。
思維導圖的運用,把老師逼到了課堂改革的前沿,再照本宣科勢必會起到相反作用,老師的課堂角色必須要發生改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2]老師和學生都要適應課堂上“不講課”,課上的工作變成布置新的任務并且和學生就思維導圖逐一交流,查看學生的實際掌握程度,答疑解惑。教師總結遇到的共性問題,記錄并擇機集中講解。老師要認真研究分析每個同學的思維導圖,并逐一對話,原來一堂課的時間變成了學生更長時間的自學和查閱資料,變成了老師花更長的時間檢查學生的成果,變相的延長了教學和交流時間,老師的任務和挑戰更重了。
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簡單的分類,如完成任務型、自主學習型、有深入鉆研型等。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態進行引導,緊抓課程的核心目的,設置不同難度層次的問題,鼓勵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根據學生的情況引進大批量的視頻、微課、動畫等教學資源放到教學群里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自己通過MOOC等形式自學相關課程,助益“學前兒童衛生保健”課程學習。
“學前兒童衛生保健”不是一門純理論課,教師要盡可能地開發實驗實訓項目,讓學生體會到這門課程的有用和實用。如可以開發人體模型觀摩、生長發育指標檢測、血型鑒定、血壓測量、體溫測量、視聽力檢測等實驗和食譜編制、消毒、物理降溫、帶藥用藥記錄編制、心肺復蘇、止血包扎等校內實訓和午睡管理、膳食評價、晨檢、醫院兒科見習等校外實訓項目。[3]
“學前兒童衛生保健”課程知識涉及學科門類廣泛,理論性強,傳統教材大多是按照幼兒生理、心里、營養、護理、集體管理等進行編排,具有較強的學科特點。這種模式下教師作為引導者和幫助者,有針對性的教學和提供資源,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本模式為多學科交叉的課程教學體系的設計和教材編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