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歡
白水縣白水小學 陜西渭南 715600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將課堂塑造得更加生活化,更有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學探索,如同一縷新風吹進了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可以自由地思考,耕耘知識的天地,收獲知識的果實,體驗成功的喜悅,體會課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教師運用合作學習、分組學習、多媒體課件、動手實踐等豐富的授課方式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授課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實現語言學習的進步,提升語言綜合能力。
教師應在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對學生未來發展以及生活的重要意義的前提下,在語文課程實踐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認識語文對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實現對傳統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革新和優化。在語文教學和日常生活之中,應突顯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依據適當的語文教學內容,找準時機將語文教學內容向學生日常生活當中拓展和延伸,實現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所見所聞的緊密融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加高效的學習語文知識,理解文本內涵。比如,在講解《日月潭》的過程中,在正式講解課文之前,教師可讓學生自由的討論自己都知道哪些名勝古跡和旅游勝地,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都去過哪些地方。學生們展開熱烈的討論,課堂氛圍一下子沸騰起來,有效調動起學生對新課文學習和探究欲望。再讓一名學生飾演導游的角色,為大家介紹自己去過和熟知的旅游景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形成良好互動和交流,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形成有效互動,全體學生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再展開新課文的教學就會更加高效。讓學生回憶在以往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緊密的將該堂課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和生活的緊密關系及重要意義,切實推動語文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根據課文開展心得交流會、辯論會,讓學生說一說,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升華對課文的理解;或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就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種生活化的訓練讓學生加強情感體驗與實踐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
生活化教學是在生活情境下進行教學的方法,不僅可以讓課堂更加有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還能夠用直觀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了解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更加熱愛祖國語言文字。例如,在學習《青蛙看大海》一課時,教師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例如科學家是如何通過完成一個一個小目標,最終取得了成功的;運動員是如何一點一點提高成績,最終打破記錄的。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對于課文中蘊含的深意會深有感觸。采用生活化的例子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在人文素養方面得到良好的培養。語言文化知識只有延伸到生活之中,根植于生活土壤才會不斷發展,變得生動有趣。語文教學要努力營造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在生活中培養思維能力,在生活中實現語言文化教學的效果和目的。
小學生生性好動,讓他們刻板地端坐在課桌前聽課,是不適合孩子的教授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增加實踐環節,用生活化的動手操作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積極主動的吸收知識。例如在學習《負荊請罪》這一課時,課文本身畫面感很強,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編排短劇,分角色扮演,有創見地進行課文改編,要求學生在一幕短劇中將課文內容都包含進去。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興趣盎然,不僅學習了知識,而且感受了創作和表演的快樂。真正自己動手制作服裝道具,自己動筆寫劇本,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提高了思維水平,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生活化教學已經成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無論是對于提高教學質量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地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