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鳴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
高校聲樂教學與現代教學信息技術的結合,能夠系統性的培養學生聲樂思維,使得教學過程更加完整,讓學生學習到更全更多與更加實用的聲樂知識。多媒體技術與互聯網的運用,在形象化展示教學內容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的優勢特征,都是傳統聲樂教學模式不能比擬的,但對教師專業水平提出了更多要求;對此,加強基于互聯網聲樂教學創新設計的研究意義重大。
現代教育提倡師生雙向互動,不僅是思維上的互動,也體現在教學模式與方式方面的互動。而網絡多媒體為師生雙向互動提供了橋梁,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想學生布置學習知識點,學生在互聯網自主學習知識點。除此之外,利用多媒體技術比較分析聲樂知識運用,對學生聲樂技能起到了有效引導與啟發作用。
教師通過網絡智慧教學平臺備課,利用相關軟件在課件反饋欄中展現理解的課程內容。同時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為聲樂課程高質量教學以及創造性思維培養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現代教學手段貫穿教研與備課、授課等全過程,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層次化與信息化教學,利于學生個性化與全面發展。
隨著聲樂專業學生數量的增多,傳統教學模式耗時等弊端逐漸顯現。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多人同時上課,學生可同時接受聲樂教育,同時為學生視聽與練習提供了條件,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
教育機構緊跟信息時代發展步伐,使的教育行業正式步入了互聯網教育階段,互聯網學習網站數量隨之增多。現代遠程技術教育屬于新型教育方式,高校研究探索力度不斷加大,對于互聯網形式教學的運用也處于摸索性前進階段,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聲樂專家或教授對于樂曲的講解與范唱,具有一定的參照性與權威性,互聯網網站上的聲樂名師視頻層出不窮,包括演唱視頻與講解視頻等,學生可自行下載學習。
基于互聯網的聲樂論壇與教學網站數量較多,如藝術教育網站等,在網站中包含大量的聲樂藝術話題與理論知識,能夠滿足學生器樂專業與聲樂專業等方面的個性化學習需求[1]。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視頻或語音聊天室,屬于在線教育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時空限制。學生可通過網絡聊天室溝通交流,互聯網教學模式不受地域與身份等因素限制,最終實現音樂教學資源共享。
影響聲樂延長的因素較多,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能夠發現學生演唱中的不足,從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確保學生靈活掌握演唱技巧。如下所示:一是糾正延長狀態。傳統灌輸式的聲樂教學以教師口述或示范為主,學生理解與認識片面。運用數字化教學手段,能夠直觀呈現教學內容。教師運用智慧教學平臺將學生演唱段落有效記錄,師生反復觀看歌唱狀態視頻,從而糾正自身的歌唱狀態。在教學前應當加強音色把握教學,通過音色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找到音色差異與聲音位置,從而快速掌握正確的歌唱狀態。二是糾正學生咬字吐字。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吐字與節奏節點,常會出現歌詞浪費音符時值等問題,樂曲表達與演唱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與負面情緒、精神壓力與演唱基本功扎實度等因素有關。為確保學生正確掌握歌詞的歸韻與收效,教師可用工具標出歌詞時值節點等以供參考,讓學生快速掌握咬字吐字技巧。三是找到自己的聲音位置。利用多媒體動畫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演唱狀態的身體運動狀態,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聲音位置,提高樂感的同時強化歌唱記憶。尤其是在高聲區的練聲歌唱中,錄音后通過比較分析,能夠準確找到良好的聲音位置。四是培養音樂視覺。傳統教學以教師講解作品后分段演唱練習的教學模式為主,教學效果不盡理想。利用數字化教學手段與網絡教學資源,向學生全面講解作品創作背景與手法等知識內容,學生演唱欲望與學習興趣不斷激發。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演唱指導,能夠帶給學生別致的學習與演唱情感體驗。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具體化的呈現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規范演唱,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提高聲樂學習質量。
學生分析鑒賞音樂作品的軟件設施多樣化,包括錄像帶或錄音帶等,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演唱技巧。而聲樂教學屬于程序化教學,涉及到反饋與信息、控制三個系統,信息通過反饋實現教學控制;對此,要求教師加強獲取信息后,以反饋信道實現教學有效控制,以此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聲樂教學中獲得信息反饋的方法多樣化,如提問法等。而聲樂教學反饋方面,還包括成果反饋與觀念反饋、自我反饋,現代信息技術貫穿其中,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成長。除此之外,數字化教學模式實現了師生資源共享,轉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對此,應當加強對聲樂教學中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宣傳與推廣,幫助師生從傳統觀念與意識中擺脫出來。但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模式,應當促使兩者深入結合,帶動技術手段成熟的同時,推動傳統教學模式改革優化,以快速推動聲樂教學現代化發展[2-3]。
因材施教與因需施教是聲樂教學的重要原則,學生認識水平與音樂綜合素養不同,為實現學生取長補短與個性化發展,在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引導學生課前有效預習的同時,應當注重教學情境的營造,帶動學生思維自然過渡,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鼓勵其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完成自我測試與能力延伸等模塊練習,發揮學生長處的同時,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實施因材施教的過程中,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聲音,包括歌唱器官等,促使其形成正確的聲音概念,從而發出自然的聲音。其次幫助學生指導適當的練聲方法,包括找到最佳音區以及循序漸進的展開發聲練習等。最后根據不同問題,選擇適當的訓練手段,挖掘學生內在潛力與個性特征。根據學生理解能力與接受知識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利用多媒體技術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與層次化的問題、課后作業等,幫助學生盡快理解學習內容。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結合,如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學習方式,最終實現優勢互補與學習過程穩步提升。
高校應當加強實踐教學經驗總結,積極設立聲樂教學系統,利用樂譜顯示功能等教學模塊展開授課,加強對學生音樂實踐指導。利用監聽耳機了解學生現場范唱水平,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加強多功能型音樂教室設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學習環境,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引導學生向國內外知名專家請教問題,或是向圖書館借閱資料,最終實現教學資源整合與高效利用。
教師音樂素養與教學水平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為推動聲樂教學改革,應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培訓,確保其具備專業知識水平與信息素養,帶動課堂教學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結合,最終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作為聲樂教師應當積極學習社會上新的內容,明確教學方向,通過交流平臺加深與聲樂專家的聯系,向學生傳遞更多聲樂專業知識內容,向學生發放專業相關聲樂學習資料,引導學生能力提升與遷移,從而培育更多的聲樂專業人才。
網絡多媒體與互聯網在聲樂教學設計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促使其向調動學生多感官體驗的教學模式轉變,多種知識信息載體教學內容的呈現,實現了教與學有機結合,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地位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更加理想。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貫穿聲樂教學全程,帶動了傳統聲樂教學多角度的轉變,為學生提供了有效學習方法,學習質量不斷加強,更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對此,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