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延霞 范曉中 王靜
【摘要】目的 總結分析3例全達芬奇不開胸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過程中與精準護理配合的相關經驗。方法 通過術前與術中各項精準護理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進行工作配合,對3例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進行統計,評價達芬奇機器人的手術應用效果。結果 3例患者的手術時間分別為5.5、6.5、6.0 h;體外循環時間為96、97、95 min;呼吸機輔助時間為6.5、7.5、7.0 h;術中出血量為100、120、115 mL;術后住院時間均為14天。術后心臟彩超均示效果良好,隨訪中均未出現并發癥。討論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需要護理人員繼續總結相關精準護理經驗,以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減少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手術室;細節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1
房間隔缺損是心臟外科中常見的一種先天性心臟病,臨床中對于房間隔缺損的治療是通過開胸手術來進行治療[1]。但是對于患者來說,傳統的開胸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患者住院時間長的缺點,因此隨著近年來外科微創化理念的不斷成熟,以胸腔鏡微創心臟手術為基礎,結合機器人手術系統發展出的手術機器人,在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中可以做到不開胸精準進行手術治療,另外,還可以降低手術并發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與預后效果。達芬奇機器人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手術機器人系統,在進行手術過程中不僅需要主刀醫生有著豐富的操作經驗,還需要與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精準護理配合,最終達到最理想的手術治療效果。本文總結了3例在我院進行的全達芬奇不開胸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過程中與精準護理配合的相關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分別為36、36、37歲。3例患者術前均完善各項影像學檢查,行胸片檢查均可見肺動脈突出,同時可見右心增大;行心臟彩超檢查均發現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主動脈竇部增寬,左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輕度肺動脈高壓,輕度三尖瓣關閉不全,輕度二尖瓣前葉脫垂合并輕度二尖瓣關閉不全;3例患者根據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心功能均為Ⅰ級;經過篩查3例患者均排除介入封堵指征、股靜脈與股動脈病變、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以及其他心臟畸形等;3例患者既往無傳染病史及其他慢性病史;專科查體3例患者在胸骨左緣2/3肋間均可聞及收縮期雜音,強度均為Ⅰ級,3例患者均未聞及心包摩擦音。
1.2 精準護理方法
1.2.1 精準術前護理
精準術前護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精準術前訪視:護理人員應在術前與手術醫生進行溝通,了解手術過程及患者基本情況,并在術前訪視時與患者進行病情與手術過程相關情況的溝通,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增強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②精準術前準備:護理人員在手術開始前需要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相關組成部分依次安置于正確位置,并將無菌套套在器械臂與內窺鏡臂上,保持其無菌狀態,減少術中感染風險。③精準物品準備:護理人員應充分根據手術醫生的習慣與手術的實際情況準備相關手術物品與手術器械。
1.2.2 精準術中護理
精準術中護理方法主要內容如下。①精準擺放體位:護理人員應精準擺放患者的體位,應以便于對準手術野為標準。②精準泊機:精準泊機對手術的順利進行以及提升運轉效率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應當作為手術室護理人員培訓的重點進行掌握與學習。③精準術中配合:由于全達芬奇不開胸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時間較長,而且在手術時需建立人工氣腹,這要求護理人員需要在術中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情況、血氣分析情況,當出現異常結果時需要及時進行處理,減少患者術后的不適感。
1.3 評價指標
統計分析3例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如手術時間、體外循環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影像學檢查結果以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對達芬奇機器人的手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 結 果
3例患者的手術時間分別為5.5、6.5、6.0 h;體外循環時間為96、97、95 min;呼吸機輔助時間為6.5、7.5、7.0 h;術中出血量為100、120、115 mL;術后住院時間均為14天。3例患者手術3天后進行心臟彩超均顯示手術效果良好,患者術后住院及出院后1個月進行隨訪時均未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3例患者NYHA心功能分級均為Ⅰ級。
3 討 論
全達芬奇不開胸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是目前臨床中較為新進的安全修補先天性房間隔缺損的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但在手術前與手術中均需要護理人員充分做好各項精準護理工作,繼續總結相關精準護理經驗,在將來的手術過程中能夠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進行更加流暢、緊密的合作,以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減少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使患者出院后能夠健康地生活。
參考文獻
[1] 孫麗云.胸腔鏡下右側小切口房間隔缺損修補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10):26-2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