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論什么形式的藝術,歸根到底都是對美的追求,包括聲樂藝術。因此,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于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這一點對學生聲樂藝術的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如何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高校 聲樂教學 審美意識
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非常重要,這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更高規格的藝術審美。因此,教師要將學生的感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合理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將聲樂教學中的審美價值帶給學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反復感受,量變影響質變
從本質上來說,這種反復讓學生體驗的教學方法是一個比較懶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惰性思想,但是這也確實是一個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對策。在當前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師采取的都是這一教學方法。這一方法的教學重點,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挑選出一定數量的歌曲、詠嘆調等等,進行循環往復地學習,一直到學生能夠對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有深入的了解,甚至能夠做到背譜演唱的程度之后,教師再進行進一步的演唱分析、細節處理等,當然,學生在演唱時必須確保他們有一定的演唱技巧,能夠兼顧歌曲的作品風格特點以及演唱技巧之后,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審美教育。一般來說,這樣的教學方法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要讓學生積累一定的作品演繹和學習的數量之后,才能逐步建立他們的審美意識。但是這里的積累并不僅僅是數量要到多少,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學習能力等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評估。利用這一方法采取的審美教學,就是要用音樂教育中常說的“刺激—反應理論”,通過教師在外部給予的刺激,給學生足夠多的刺激點,以此來培育學生對于聲樂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不斷強化這一習慣。這樣一來,學生被刺激的次數越多,強化的效果也就越好,條件反射就會越來越明顯。教師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這種條件反射,一種近乎于本能的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音樂的措施。這種教學方法雖然需要的時間較長,但是能夠收獲理想的效果。
二、歌曲引導,實現審美感染
把聲樂作品作為引導,開展聲樂教學,也是一個基礎的教學策略,例如在學習意大利的古典藝術歌曲《阿瑪麗莉》時,就可以進行學生的審美培養。這首歌曲出自于1602年出版的歌曲集《新音樂》,這部歌曲集中的第一首就是《阿瑪麗莉》。該首曲目自從問世以來,一直是美聲唱法訓練過程中常常用作練習的曲目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每一位美聲唱法學習者必須練習的曲目之一。在剛開始接觸這一作品時,很多學生也許會存在一定的抵抗心理,認為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晦澀,曲風并不大眾化,也沒有顯著的律動美,因此很難在心里接受它。那么教師就可以先分析一下這首歌曲的前七個小節,歌曲沒有前奏部分,整個旋律中最為突出的就是xi這個音符,并且常常強調小兩度的音程關系,這也是導致整個音樂旋律有抑郁、陰沉的氣氛的原因。但是,音樂學習并不能只學習學生感興趣的或喜歡的樂曲類型,針對這一類有難度的、不好掌握的,但是具有很高學習價值的樂曲,教師也要讓學生進行深入地分析,并且利用這樣的樂曲開展審美意識的培養,讓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音樂。像這些曲目,就不能以旋律的角度作為切入點,而是要從演唱技巧的角度來進行審美教學。
三、潛在培養,激活審美意識
要想激發學生對于審美意識的樹立和自主學習的動力,除了在課堂引導上和學生不斷地學習方面下功夫之外,還要轉變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和理念,如果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接受各種類型藝術作品的話,那么結合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審美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潛意識方面來找到教學切入點和突破口。所謂的潛意識,其實也就是為學生營造一種審美氛圍,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審美方面的知識。例如可以在學生晚上睡覺之前,要求他們戴上耳機,為學生提供一些睡前的音樂資料讓他們反復播放,使學生在完全安靜的環境下細致地感受音樂并深入分析其中的旋律。久而久之,在這種氛圍下,學生不論聽到什么樣的音樂,不論在什么時候聽到音樂,都會不由自主地進行樂曲的分析,并且結合自己的情感進行審美體驗。這樣一來,學生對于不同音樂風格的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便得到加強,在提高他們自身專業修養的同時,加強了審美意識。
總之,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從課上、課下兩個角度全面地進行審美教學,讓學生能夠轉變學習觀念,主動進行審美體驗,教師也要構建一個完整的審美培育體系,為學生創造一個審美氛圍。
參考文獻:
[1]譚聞達.如何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審美意識[J].大眾文藝,2016(18).
[2]高軍強.高校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探析[J].黃河之聲,2015(06).
(作者簡介:郭瑩,女,碩士研究生,淮南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聲樂)(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