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玲玲
【摘要】目的 分析護理干預對心律失?;颊叩淖o理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1月治療的患者中選取心律失?;颊?7例,隨機分為對照組28例,觀察組2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觀察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心律失?;颊呔C合護理,能降低并發癥發生,效果較好,值得借鑒。
【關鍵詞】護理干預;心率失常;護理效果;并發癥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2
心率失常在心臟病患者或正常人群中都會發生,會累及心臟,出現心臟衰竭,還存在迅速發病導致患者猝死的情況[1]。因此,必須及時控制患者心率失常,控制并發癥的發生。本文在我院治療的患者中選取心律失?;颊?7例,分析護理干預對心律失?;颊叩淖o理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1月治療的患者中選取心律失常患者57例,隨機分為對照組28例,觀察組29例,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34~77歲,平均(54.81±2.44)歲,觀察組男18例、女11例,年齡33~76歲,平均(56.93±2.51)歲,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①病情較輕者,詢問患者有無胸悶、乏力、心悸等癥狀,對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等進行掌握,了解患者在發病前有無勞累過度、精神緊張、生氣等。病情較重者,做好心電監測,掌握患者心動過緩、過速、房顫等表現,嚴密監測并觀察患者呼吸、血壓等。②通過心電圖能對患者心率失常類型進行判斷,因此,護理人員要提高自身水平,掌握心電圖機使用方法及描記方法,標記心電圖記錄單日期和時間[2]。加強心電監護,如果出現異常情況要立刻通知醫生。若連續性心電監測時間過長,可能會損傷患者貼敷電極處皮膚,因此,護理人員要使用溫水,每24 h擦拭患者皮膚,在出現皮膚紅、癢等情況的時候,需更換部位。③向患者介紹相關儀器,叮囑患者注意休息,不能過度疲勞。如果出現心悸、胸悶等癥狀,給予半坐位。提高舒適度。提高護理操作水平,減少對患者的刺激。加強飲食指導,存在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需根據病情決定飲食[4]。④告訴患者不良情緒會加重心率失常,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緒,護理人員能向患者介紹醫院環境等,減少患者對環境的陌生感。指導患者進行情緒方式,分散注意力,改善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
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工具:SPSS 20.0,計量資料:(x±s),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n,%,x2檢驗計數資料,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90%,對照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患者出現心率失常后,不僅要重視心律失常的治療,還有有效控制及治療各種原發性疾病[4]。保證患者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減少對疾病的恐懼感,減輕不良情緒。本文結果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6.90%,對照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率失常多發生于老年人,病程長且病情復雜,因此加大了臨床護理難度及護理糾紛風險。本文中,給予心律失?;颊呔C合護理,做好患者健康教育,提升健康意識,提高患者對心律失常的認識,提高患者預見性防控,深入了解心律失常相關知識,避免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為患者創建良好的的治療環境,使其得到充分的休息及放松,減輕心理壓力,加快疾病恢復。加強患者飲食指導及健康生活指導,食用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低鹽、低脂的食物,堅持少食多餐,減輕心臟負荷。
所以,在心律失常患者護理中應用綜合護理,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效果較好,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 景,陳俊婷,周佳莉,等.連續性干預護理在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后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學,2016,38(5):742-745.
[2] 張 麗,姚艷敏,宋巧鳳,等.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因子心律失常及SAS評分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6,38(11):1742-1744.
[3] 孟亞熙.高齡肺癌患者全肺切除術后心律失常的因素分析及臨床護理[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4,12(3):250-252.
[4] 徐 燕,張業榮.延伸護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1):322-32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