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多,這也間接提升了學生的基礎素質差異程度。心理健康屬于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品質,同時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可用”的關鍵。對此,為了更好地推動中職教育持續發展,本文簡要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職業教育;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0-003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0.031
當前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主要是以初中畢業生為主,因為處于青少年的重點發展階段,此時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比較少,再加上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各種不良誘惑的引導,導致學生的情緒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心理健康狀態危害性程度不斷提高,這也間接提高了學校方面提供優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此,探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具備顯著現實意義。
一、心理健康
在1946年的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中提出了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而言就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或職業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能力,保持高效率生活”。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一種持續性的心理狀態,在這一種狀態之下個體的生命活力、內體體驗以及社會適應力均會非常理想,可以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在社會中的功能價值。
二、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從教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存在片面性的認識,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化發展的培養,家長則更多注重“吃多飯、拿高分”,而忽視了學生的獨立精神及生活能力培養;城市和村鎮的教育資源分配差異大,城市里的教師參加培訓交流的機會多,認識相對全面,而村鎮尤以私立中等職業學校問題突出,教育觀念落后,認識一知半解,教育方式更傾向于托管,心理健康教育鮮有涉及,即使有涉及,也難以形成持續的引導;家園教育合作脫軌,老師和家長的溝通頻次低,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式教育。
三、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進方法
(一)轉變以往的健康觀念,充分認識健康教育的真正概念
在學生教育中教師和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健康教育的真正概念,摒棄以往的身體健康的片面性問題,注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者之間的協調統一的關系,以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相結合教育的有機一體化,明確健康教育的多元化認識,改變以往的“生物-醫學模式”的健康觀,建立健全現代化的的健康觀念,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狀態,便于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社會。教師應用自己積極的言行和心態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讓學生通過模仿從無意到有意、從自發到自覺學習榜樣的行為和習慣,發展積極的心理品質。在日常的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貫徹言傳身教的理念,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學生,使學生在教師的言行舉止的表率下,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豐富校園文化,創造溫馨環境
為了保證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實施,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心理學理論指出,不同的色彩能夠給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體驗,讓人能夠產生輕與重、興奮與沉靜、活潑與憂郁等感知、情緒反應。根據這個特點,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從實際出發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色彩環境,運用色彩在無意識中調整學生的健康心理,便于學生積極地融入學生游戲中,使學生更加機智、敏捷,同時增強相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注重學生意志情感的全面素質教育
學生體育運動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塑造具有顯著的作用,學校、老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意志情感教育時增加體育運動的教學活動比例。在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同時,也需要深入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優秀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按照學生的發育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教育難度、教育內容以及教育動作等方面進行改進,根據具體的條件妥善的安排,盡可能做到“跳一跳能做到”。對于高難度的動作而言,教師必須給予適當的保護,不能過度的幫助也不能忽略指導,否則便會導致學生失去自我控制的意識,導致意志品質的偏向發展。在教育中教師必須做好相應的示范,創建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促使師生、同學之間可以相互幫助,緩解一些緊張、恐懼的情緒問題。教師需要善于應用團體性的力量以及榜樣性的作用,鼓勵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對于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勇敢行為應當及時給予鼓勵與表揚,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監護之下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也屬于自覺性目的的一種表現,應當努力克服困難,盡可能保障心理教育預期目的的實現。
綜上所述,為了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中等職業學校及其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積極找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健康心理環境,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同時,應該充分利用中等職業學校的同伴群體,幫助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便于提升學生的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另外,應該多注重已有研究成果的運用,多注重學習現代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借鑒,不斷更新和探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強.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分析[C]//中國心理學家大會.2013.
[2]劉梅.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袁克強(1970.8— ),男,漢族,甘肅會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課題項目: 本文系甘肅省中等職業教育課題《甘肅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監測標準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Z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