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杰
摘 要:高校落實“資助育人”工程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措施,本文探索了我國高校資助育人的概況、貧困生的個體特征和落實高校資助育人工程的重要意義,從多角度分析了落實資助育人的路徑,希望能夠對家庭貧困的大學生能實施有效教育和有效資助,從整體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 資助 育人 路徑探索 貧困生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強調,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中[1]。高校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深入落實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資助育人一直是我國備受重視的國民工程,也是惠及經濟貧困的大學生家庭的有效措施,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的平等性,這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還是傳播正確思想道德觀念的有效載體。隨著國家對教育程度的重視不斷提高,相繼出臺一系列的資新政策,資助標準逐漸提高,領域也不斷擴大,為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資助大學生要體現:以資助為載體,以育人目的,以教育為導向,充分體現育人功能,幫助更多大學生健康成長,努力成才,這樣才能實現“資助育人”功能的最大價值。
一、當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的概況
我國在資助育人這項工程上的發展歷史較長,歷經多年的探索與調整,當前已經初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為確保貧困家庭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高育人效果提供了有效的社會保障。從建國初期的“免費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學金”的資助模式,到現在確立國家各種助學金、獎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新的資助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大學生參與教育的壓力。然而,從調查相關數據反映,不論是從資助總金額方面還是資助總人數方面都在逐年遞增,與此同時,高校的資助教育工作也在不斷增加,當前,高校如何幫助學生解決經濟困難,是更多的大學生享受到最基本的、有尊嚴的生活水平,并能夠最大限度的在學期間得到發展,這是高校當前資助育人工程面臨的重要挑戰。
二、高校貧困生的個體特征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正在呈現一種新的變化[2]。當代貧困大學生喜歡創新思維,張揚自我個性,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表現欲望,他們渴望受到關注和認可,敢于使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另外,貧困大學生由于長期經手生活的磨練,承受生活的艱辛,從小便養成了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生活有序,對學習一絲不茍,做事腳踏實地,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紀律,不給自己找借口,該做的事用于承擔,不該做的事絕不做,所以貧困大學生的自制力,相對于非貧困生來說比較強。然而,他們在價值觀念上更容易被外界所誘惑,尤其是互聯網文化的沖擊下,其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即使大多數貧困生堅持積極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也存在個別極端的特例。雖然貧困生從經濟上得到了幫助,但是與其他大學生比,他們的生活水平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導致不少貧困生在日常交往中比較被動,尤其是自身貧困身份不被認可,對生活、學習與就業產生負面影響時,部分學生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總之,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品質問題與錯誤觀念等問題的提出,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文明、平等、愛國、誠信、友善等內容的缺失,因此,“資助育人”工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將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培養更多的貧困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踐行者。
三、高校落實“資助育人”工程的意義分析
高校的“資助育人”工程離不開國家、社會、家庭與個人的共同努力,這既是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關系社會穩定、學校發展、家庭和諧與個人成長的有效措施。1. 從國家角度看,資助育人是落實和深化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形式。2.從社會角度看,資助育人是公平教育的表現,對營造和諧、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意義重大。3. 從家庭方面看,資助育人可以讓更多家庭困難通過培養大學生改善生活環境,有利于家庭的穩定。4. 從大學生個人看,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準確定位,形成健康的思想觀念,對他們今后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四、高校落實“資助育人”工程的路徑分析
1. 從思想上要堅持“以人文本”的育人理念。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以學生的利益為主。資助育人工程中,資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終目標,高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新理念,積極發揮高校育人的重要優勢[3],在保證學生經濟資助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有用人,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突出位置。
2. 從多層次來完善資助育人制度體系。在學生資助政策中需要考慮到扶貧與教育的有機結合,在資助中育人,在育人中還要完善資助,關注貧困生實際情況的同時還要塑造與培養學生的品質,使得單純的經濟資助向育人成才性過渡,既要保證好學生的物質生活,還要健全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的持續發展,在物質基礎之上要更大程度的彰顯出精神物質的價值。另外,在資助學生方面,主要分為勤工助學、助學貸款等有償方式,還有伙食補貼、減免學費和獎學金等無償方式,不同的機制要采用不用的引導方式,從貧困生的心理角度來看,有償資助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而無償資助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實現,學校要適時引導,必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的公益活動,搭建受助人與受助者之間的溝通平臺,教育學生要懂得感恩,要懷著感恩之心去回報社會,幫助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3. 建立個性化的資助育人手段。學校應該以從小細節開始入手,關注資助育人工程的教師隊伍建設、貧困生的思想動態追蹤、獎學金項目管理等內容,以小帶大,快速推廣。利用多媒體信息擴展微信公眾號來提供資助服務信息,還可以利用學校社團建立貧困生的學生組織,從個別勵志的貧困生事跡到處巡演,從資助項目靜態管理向績效管理轉變等等,從點滴推薦,層層發展,進而發展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張悅.試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路徑[J].智富時代,2016(01).
[2] 蔡穎,許志敏,鐘慧娜,趙楚洪.互聯網思維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現機制與路徑選擇[J].煤炭高等教育,2016(01).
[3] 曹瑛,李萍.新資助政策背景下資助育人實踐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