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寧
摘 要:目的:探討針灸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遺留疼痛的臨床療效。方法:現將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接收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根據入院順序號進行分組,將單數的40例患者定為對照組,雙數的40例患者定為觀察組,對照組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行常規藥物配合針灸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同對照組患者數據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較高,且疼痛程度明顯減輕,腰椎功能評分均較高(P<0.05)。結論: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常規藥物配合針灸治療的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遺留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效果。
關鍵詞:針灸 腰椎間盤突出癥 療效觀察
疼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常見癥狀,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受到影響。因此,近年臨床相關研究中將針灸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遺留疼痛的治療當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為進一步核實針灸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遺留疼痛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對其療效進行了探討分析,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0例,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有男21例,女19例,年齡25-65歲,中位年齡(45.0±3.2)歲;對照組有男22例,女18例,年齡25-66歲,中位年齡(45.5±3.3)歲。兩組一般資料經計算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藥物治療,給予患者口服0.5mg甲鈷胺片營養神經,每日3次;抗炎及脫水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5mg地塞米松磷酸鈉及250ml復方甘露醇,每日1次,連續治療 1個月;觀察組行常規藥物配合針灸治療,常規治療方案同對照組一致,針灸治療穴位選擇腰眼、大腸俞、大椎、腎俞、腰陽關、關元俞、環跳、昆侖、委中、足三及陽陵泉等穴位,對穴位及針灸針進行消毒后,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進行施針,得氣后留針10分鐘,每日針灸2次,連續治療1個月。
1.3觀察標準
采用自我陳述評分尺評分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術后遺留疼痛程度,評分尺為10cm,每1cm代表1分,得分越高表明術后遺留疼痛程度越嚴重。采用Fugl-Meyer評分系統對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腰椎功能的疼痛程度、活動度、穩定性、行走能力及日常活動能力等情況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恢復越好。
1.4臨床效果判定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以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進行判定。將最終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作為最終判定結果。顯效=治療后患者術后遺留疼痛癥狀基本消失,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術后遺留疼痛癥狀及腰椎功能均明顯改善;無效=患者上述指標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并且通過(士s)描述兩組計量數據,進行t檢驗,使用n(%)來描述計數數據,行x?檢驗,數據差異在統計學上顯著,P<0.05。
2結果
2.1兩組計量數據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及下肢功能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明顯改善,腰椎功能恢復良好,組間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5)
2.2兩組計數數據對比
記錄顯示,觀察組40例患者治療顯效、有效及無效的分別有25例、14例、1例,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7.5%;而對照組40例患者治療顯效、有效及無效的分別有18例、16例、6例,治療總有效率僅為85.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x2=3.3739,P<0.05)。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腰椎疼痛、下肢麻木及腰椎功能下降,給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造成嚴重影響。臨床針對保守治療無效患者常會采取手術治療,但手術易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神經功能損傷,致使患者術后遺留疼痛及肌力降低,從而影響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復效果。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于風、寒、濕、邪入侵體內及腎氣虛損導致經絡不通及腰部氣血瘀滯,從而引起疼痛癥狀。因此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及緩解疼痛為主[2]。本次研究中,對腰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了針灸治療,針灸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及活血化瘀的功效,通過針灸可改善患者神經根壓迫及粘連癥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同時配合營養神經、抗炎及脫水等藥物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使患者腰椎功能得到良好恢復[3]。
本次探究結果中也顯示,同采用常規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相關數據比較,采用常規藥物配合針灸治療后的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均顯著改善,且治療總有效率也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針灸對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遺留疼痛及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中起到重要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袁冬,唐蓉,王俊英.溫針灸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3):1683-1684.
[2] 烏日圖那順.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研究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5):8906-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