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62例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 按照隨機性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1例。對照組術后3 個月采用晚期顱骨修補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術后 2 個月內采用早期顱骨修補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差為2例, 良為17例, 優為12例, 治療優良率為93.55%(29/31);對照組患者中差為8例, 良為14例, 優為9例, 治療優良率為74.19%(23/31);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93.55%高于對照組的74.1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發生1 例切口感染,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23%;對照組患者發生3例切口感染、2例腦水腫、2例皮下積液,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58%;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23%低于對照組的22.5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的有效性更佳, 安全習性更高, 在顱腦外傷術后臨床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效果, 應該被廣泛的應用和推薦。
【關鍵詞】 顱骨修補術;顱骨缺損;應用效果;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38
顱腦外傷在臨床實踐當中是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 并且是目前外傷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1]。顱腦外傷一般情況下是外界暴力直接或者間接所造成的損傷, 例如顱內血腫、頭皮血腫、頭皮裂傷等。患者在出現以上情況時, 就會呈現不同程度的頭疼與嘔吐等狀況, 不僅如此, 還會產生思維障礙等其他方面的不良后果。因此, 醫護人員會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減少腦組織或者神經功能的損傷。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早期顱骨修補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 希望以此來對臨床應用提供參考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收的62例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性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1例。在進行研究之前所有患者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且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 自愿參加本次臨床研究, 簽訂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 男18例, 女13例;年齡20~59歲, 平均年齡(41.3±7.3)歲;交通事故傷18例, 高處墜落8例, 鈍器傷5 例。觀察組中, 男17例, 女14例;年齡21~57歲, 平均年齡(42.0±7.2)歲;交通事故17例, 高處墜落9例, 鈍器傷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術后 3 個月采用晚期顱骨修補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術后 2 個月內采用早期顱骨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前:需要對兩組患者進行頭顱 CT 和顱骨 X 線檢查, 然后根據檢查重建顱骨[2]。根據顱骨缺損的實際情況準備二維個性化鈦網修復體以及三維易塑型鈦網, 并進行消毒處理準備手術。手術中:患者取平仰位, 實行全身插管麻醉, 使用覆蓋法修補術進行修補, 將裁剪適宜的鈦網或者塑型, 打磨光滑邊緣, 并固定[3]。固定之后, 需要修剪邊緣, 并在皮瓣下插入引流管。分層縫合之后, 切口需要利用敷料全面覆蓋。然后, 需要靜脈滴注甲硝唑注射液, 起始劑量保持在15 mg/kg, 接著, 維持劑量保持在7.5 mg/kg, 使用, 時間為3 d。與此同時, 還需要根據患者手術時間、顱內壓的情況, 靜脈滴注濃度為15%~25%的甘露醇液, 使用時間為3 d[4]。這樣就可以起到降低顱內壓, 適度減輕神經癥狀的作用。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兩組患者進行 3 個月的隨訪跟蹤, 鈦合金網板固定牢固, 無并發癥出現, 并且生活可以自理, 為優;出現并發癥, 但對癥治療后好轉, 為良;鈦合金網板移位顱骨缺損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的解決, 且并發癥較多, 為差[5]。治療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差為2例, 良為17例, 優為12例, 治療優良率為93.55%(29/31);對照組患者中差為8例, 良為14例, 優為9例, 治療優良率為74.19%(23/31);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93.55%高于對照組的74.1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1 例切口感染,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 3.23%;對照組患者發生3 例切口感染、2 例腦水腫、2 例皮下積液,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 22.58%;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23%低于對照組的22.5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目前, 顱腦外傷在腦外科手術中是最為常見的多發疾病之一, 并在臨床實踐中有較高的死亡率[6-8]。臨床研究結果顯示, 患者在進行顱腦外傷手術的時候, 需要對部分顱骨進行切除, 并需在3個月內進行修補手術。其原因為, 此時外傷所導致的顱內損傷已經呈現穩定趨勢, 手術治療不僅不會加重顱內損傷, 反而可以為顱內組織功能的恢復提供有利條件[9-12]。其中, 顱骨修補術可以對腦外傷及開顱手術等導致的顱骨缺損進行修補, 還可以有效減輕缺損區供血障礙及腦脊液循環異常情況[7]。觀察組患者中差為2例, 良為17例, 優為12例, 治療優良率為93.55%(29/31);對照組患者中差為8例, 良為14例, 優為9例, 治療優良率為74.19%(23/31);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93.55%高于對照組的74.1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發生1 例切口感染,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 3.23%;對照組患者發生3 例切口感染、2 例腦水腫、2 例皮下積液,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 22.58%;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23%低于對照組的22.5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踐中表明, 早期實施手術效果更為理想, 并發現, 顱腦外傷手術后 3 個月內患者病情得到了穩定, 需要及時減輕大氣壓對腦細胞的損傷, 優化腦循環。
綜上所述,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效果較好, 在腦外科手術臨床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效果, 應該被廣泛地應用和推薦。
參考文獻
[1] 尹繼波. 電腦塑形鈦網顱骨修補術應用于顱腦外傷術后額顳部顱骨缺損患者治療中的可行性.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87):101.
[2] 王曉斌, 馬建功, 任虹宇, 等. 顱骨修補術同期行分流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合并腦積水的臨床療效.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8, 44(4):66.
[3] 謝觀生, 陳東亮, 張濟源, 等.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50例療效分析. 中國現代醫生, 2016, 54(29):47-49.
[4] 盧強.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骨缺損28例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7(17):123.
[5] 陳金昌, 謝靜義. 早期顱骨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治療14例重型顱腦外傷病例分析.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1, 15(19):152.
[6] 張林濤. 早期腦室分流及顱骨修補治療顱腦外傷術后腦積水. 徐州醫學院學報, 2011, 28(1):530-533.
[7] 鄧景陽, 曹國彬, 陸永建, 等. 外傷性顱骨缺損早期修補對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 廣東醫學, 2006, 27(5):732-733.
[8] 鐘誠.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臨床療效.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 10(13):1680-1681.
[9] 婁偉宏, 郭洪彬, 陳晉.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療效觀察. 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23):3281-3282.
[10] 鄧昭健, 鄧昭健, 甘正凱.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臨床療效.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6, 39(5):133.
[11] 雷昆.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臨床療效. 臨床醫學工程, 2015, 22(4):447-448.
[12] 李金輝.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臨床分析.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6, 22(3):88-89.
[收稿日期: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