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佳
【摘要】 目的 觀察小針刀治療足跟痛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 60例足跟痛患者, 通過單雙號抽簽分組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運用針刺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研究組患者應用小針刀進行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 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29/3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VAS評分為(4.21±1.73)分, 研究組患者VAS評分為(2.04±0.68)分;研究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39, P=0.00<0.05)。結論 小針刀對于足跟痛患者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應在臨床中不斷推廣和運用。
【關鍵詞】 足跟痛;小針刀治療;針刺治療;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45
作為一種骨外科常見的疾病, 足跟痛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足跟痛患者常由急性損傷或慢性損傷所導致, 在患者足跟一側或者兩側部位出現疼痛感, 患者主要表現為步履艱難、腳底部酸脹、足跟疼痛等, 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患者發生并發癥, 如跟腱炎、跟骨骨刺、跟骨骨折、跟骨皮下滑膜炎等[1]。足跟痛對患者生活和工作均產生了嚴重影響, 因此, 必須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為了明確小針刀治療足跟痛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共選取60例足跟痛患者開展本次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來本院開展治療的所有足跟痛患者中隨機選取60例開展此次研究, 入選患者均對本研究目的、方法、意義知情, 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60例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運用單雙號抽簽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0例。對照組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齡35~66歲, 平均年齡(45.82±8.63)歲;病程7周~5年, 平均病程(0.6±1.5)年;26例患者單側痛, 4例患者雙側痛。研究組中, 男17例, 女13例;年齡36~66歲, 平均年齡(46.25±8.04)歲;病程6周~5年, 平均病程(0.5±1.5)年;25例患者單側痛, 5例患者雙側痛。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運用針刺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患者取俯臥位, 充分暴露患足, 對患足進行常規碘酒消毒, 選取患側阿是穴、太溪穴以及昆侖穴進行針刺, 運用1.5寸毫針30號針刺, 運用提插捻轉促使針感傳入到足跟底部, 以痛點作為針刺治療的核心, 以“品”字形, 向患者的患足痛點中心部位進行斜刺, 對患者感覺進行詢問, 直至患者出現酸脹感。留針時間為30 min, 而后取出針, 而后使用棉球按壓針眼, 針刺1次/d。
研究組患者應用小針刀進行治療, 患者取俯臥位, 跟骨部位朝上, 雙足貼在床邊, 對患者足底部位的痛點進行檢查以及標記。為患者進行常規鋪巾, 運用碘酒為患者治療部位消毒, 使用2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以及2 ml 2%利多卡因實施局部麻醉, 將小針刀垂直刺入患者足跟部位痛點中, 小針刀到達患者痛點部位骨表面以后進行退針, 約為0.5 cm, 而后為患者進行縱行切割, 數刀, 橫向剝離擺動患者的患足部位, 并且以“十”字形狀進行松解, 直到針刀下出現松動感為止, 將針刀拔除, 為患者針刀治療部位進行壓迫止血, 為患者患足治療部位應用云南白藥創可貼實施覆蓋, 每周共計為患者治療1次。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VAS評分。根據《針刀醫學原理》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定, 若患者腳底部酸脹、足跟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 并且行走沒有疼痛感, 則判定為痊愈;若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并且患者行走過程中存在輕微疼痛感, 則判定為顯效;若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好轉, 并且患者在行走過程中仍然存在疼痛感, 則判定為有效;如患者臨床癥狀無改變甚至出現加重, 在患者行走時感覺疼痛感強烈, 則判定為無效[2]。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運用VAS評分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 0表示無痛, 10表示最痛, 得分越高則代表疼痛感越強[3]。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29/3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VAS評分為(4.21±1.73)分, 研究組患者VAS評分為(2.04±0.68)分;研究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39, P=0.00<0.05)。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 足跟痛屬于“痹癥”的范疇, 多由于患者筋骨失養、肝腎兩虧、肝腎陰虛、血熱、慢性勞損、外寒侵襲致使患者氣血不暢、經絡瘀阻, 進而導致患者筋骨肌肉失養, 最終引發足跟痛[4]。足跟痛是一種無菌炎癥反應, 由于患者跖腱膜長期損傷而導致。中老年患者是足跟痛的主要患病人群, 大多數足跟痛患者均存在肥胖問題[5], 因為患者體重比較重, 患者的足部負擔比較大, 足跟的著力點增大, 進而增加了患者骨下軟組織墊擠壓性損傷的幾率, 久而久之, 患者最終產生無菌炎癥反應, 進而表現為足跟痛。足跟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6-11]。若患者沒有及時就醫, 長時間骨質改變和軟組織磨損, 最終會引發患者軟組織病變, 加重患者的病情。本研究中為對照組患者應用的針刺治療方法是治療足跟痛的常規方法, 而研究組患者所采取的小針刀治療方法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小針刀治療方法與現代西醫技術相結合, 作為一種全新的閉合性的手術, 小針刀治療屬于閉合性松解術, 介于手術和非手術治療這二者之間。小針刀治療方法能夠對多種疾病進行治療, 包括慢性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頸椎病以及足跟痛等, 其中, 小針刀治療方法多用于治療足跟痛。小針刀治療方法能夠對病變部位進行直接接觸, 進而有效松解、剝離以及切割患者患足的病變部位, 最終實現治療目標。
綜上所述, 應用小針刀治療足跟痛患者具有十分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 能夠從根本上減輕患者疼痛感, 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亮. 小針刀結合水針療法治療足跟痛患者的療效探討.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2):61-62.
[2] 張鵬. 小針刀治療足跟痛的臨床觀察.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43):8355, 8357.
[3] 徐洪璋, 陳超, 黃波, 等. 針刀治療足跟痛癥患者足底壓力異常區域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15):159-162.
[4] 羅連求. 小針刀結合水針與傳統針灸治療足跟痛的療效對比. 內蒙古中醫藥, 2017, 36(9):97-98.
[5] 謝敬群, 謝炘材. 小針刀配合海桐皮湯浸洗治療足跟痛癥46例臨床觀察. 內蒙古中醫藥, 2016, 35(8):91.
[6] 李增強. 小針刀結合水針療法治療68例足跟痛患者的療效.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6, 37(1):74-75.
[7] 羅連求. 小針刀結合水針治療足跟痛與穴位封閉的療效對比.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4, 14(10):161.
[8] 常英, 劉亞彬, 常紅, 等. 小針刀治療足跟痛68例臨床觀察. 河北中醫, 2012, 34(12):1849-1850.
[9] 朱國慶, 朱光榮, 蘇慧. 針刀松解術治療足跟痛療效觀察. 上海針灸雜志, 2006, 25(8):36.
[10] 鐘文, 胡敏瑤, 劉必來. 小針刀治療足跟痛86例療效觀察. 基層醫學論壇, 2010, 14(28):924-925.
[11] 沈健. 針刀配合局封治療足跟痛80例療效觀察.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 2009, 11(4):80.
[收稿日期:2018-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