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輝燕
【摘要】目的 研究延續性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雙盲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例,分別應用延續性護理和常規護理,對比兩組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結果 兩組在護理之前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半年期護理干預之后,各自均有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各項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延續性護理可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其運動能力,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0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為常見且多發的慢性疾病,因持續進行的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1],使患者的肺功能漸進受損,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并威脅至生命安全。延續性護理工作的開展,可使患者在出院之后繼續享有科學、全面的護理和指導,免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保證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本文針對我院延續性護理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展開研究,并做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雙盲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例。其中,研究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3~86歲,平均(69.2±5.7)歲;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4~85歲,平均(70.1±4.9)歲。納入標準:與COPD診治指南[2]的診斷標準相符;處于COPD穩定期;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表示可依從調查。排除標準:存在精神及溝通障礙、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
1.2 方法
住院期間所有患者均接受按時吃藥、多飲水、注意休息等常規護理干預,對照組出院當天視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出院指導,研究組則應用與家庭對接的延續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由康復科主治醫師、護士長及高年資護理人員構成的延續性護理小組,定期組織相關知識的培訓和考核,并對患者的住院信息進行總結和分析,根據個體差異及病情嚴重程度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為患者現場演示或錄制視頻傳送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擴胸運動以及全身運動的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等,強調呼吸鍛煉及運動康復的重要性,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使之理解并積極配合延續性護理的日常工作。(2)出院之際責任護士關照患者日常注意事項,按2:2:6的比例攝入蛋白質、糖、脂肪,堅持阻力下呼吸功能鍛煉及運動康復,同時告知其門診復查的具體時間。(3)出院后1周先行電話隨訪,隨后每半個月隨訪1次;家庭訪視則于出院后2周進行首次,此后每3個月訪視1次,堅持半年,訪視的具體內容有:①查看患者呼吸功能鍛煉的掌握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比如呼吸肌的鍛煉可選用容量在800~1000 mL的氣球作為輔助工具,先深吸氣,再往氣球內吹氣,直到吹不出氣體為止,每天進行3~4次這樣的鍛煉,每次3~5 min;腹式及縮唇呼吸的訓練重點在于呼與吸的時間比例應近似為2:1,每日訓練2~3次,每次10~15 min,中間可稍事休息。②查看患者及家屬是否正確使用家庭無創呼吸機和氧療機,對于錯誤之處予以糾正,如氧療時機應選擇在休息、進食或運動以前,吸入氧濃度應為1~2 L/min,每日15 h以上;③查看患者家庭環境是否保持良好通風和適宜的溫濕度,并叮囑患者盡量減少出入密集人群的公眾場合之中,以免遭受病毒侵襲;全面戒煙并行全身鍛煉,選擇散步、太極拳以及運動操等強度不大的有氧運動,運動強度應至少達到最高耗氧量的50%~80%或最高心率的60%~90%,每周3~5次,每次20~40 min;詢問患者的用藥情況,劑量、時間是否嚴格遵醫囑,是否有自行減藥或停藥的現象,并再次闡明藥物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囑患者一旦有異常及時就醫;④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觀察并了解到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感受,若有煩躁、抑郁,則要深入了解,明了其問題關鍵所在,以適宜的心理干預措施進行調整,重建其治療信心。⑤訪視完畢將此次訪視內容進行詳細記錄,并及時反饋至主治醫師,征求其指導意見予以完善,并追蹤護理效果。
1.3 觀察指標
統計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半年后的6 min步行距離用以衡量其運動能力,步行距離越遠者其運動能力越好[3];并利用SF-36量表進行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調查,得分越高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的運功能力和生活質量評分在護理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的各項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OPD的發病人數正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斷增長[4],該病癥的病程漫長,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持續性的肺功能損傷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不斷下降,甚至漸漸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引起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反作用于機體,形成惡性循環。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視,現代醫學已由過去的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變為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己任的發展模式,故而在COPD的臨床治療中,除了緩解臨床癥狀、防止肺功能的繼續惡化之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另一重要的工作目標。在以往的傳統護理中,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住院治療,癥狀緩解之后則出院歸家,不能再享受來自醫院的護理,影響長期療效。延續性護理的的概念即通過一系列計劃使患者在不同的場所獲得連續的、全面的護理服務,體現在本文中即在患者由醫院至家庭后繼續實施來自院方的有計劃、有目的的護理干預,從呼吸功能及運動鍛煉的具體方法至氧療護理、心理干預、生活飲食等方方面面均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使患者的自我照護能力得到極大提升,生活質量及運動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以延續性護理模式進行干預的研究組和以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在護理之前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半年期護理干預之后,各自均有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各項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延續性護理可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其運動能力,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蘭芳,邸清潔,趙可新.對慢阻肺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4):168-170.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02,41(8):453-460.
[3] 謝 斌,鮑 曉,李偉玲,鄧日強,楊印樓,張宏華.康復訓練對穩定期慢阻肺患者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6,31(04):277-27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