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躍芝
摘 要:對于每個孩子來講,都是渴望自己能夠每天都得到進步的,在所有孩子當中,有部分孩子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但這僅僅是少數孩子,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講,每天得到進步是很吃力的,孩子很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因此,這就需要班主任的全力引導,體現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在班主任工作中要適當的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實現每天進步的愿望,本文就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班級環境 個性特點
一、創設良好的班級環境,營造舒適優雅的心理氛圍
學生多數時間都是呆在班級環境中的,并且多數活動也都是在班級中進行的,所以創設良好的班級環境對于學生成長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必須著力于良好班級環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出舒適優雅的心理氛圍,從而使得學生健康成長。
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創設班級環境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軟環境和硬環境兩個方面。其中,硬環境主要指教室外部條件的美化和協調,硬環境的創設相對來講較為容易,只要教師帶領學生齊動手,共同維護便能夠很好的完成,而要想創設良好的軟環境就較為復雜了,其包括:班風、學風以及班級凝聚力等,軟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心理。因此,教師必須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以及集體榮譽感,讓學生都能夠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員,能夠積極為班集體做貢獻,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組織團體活動,讓學生共同制定一個目標,并且共同努力來完成這一目標。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職責,讓學生自己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崗位。這樣學生在任職過程中能夠深刻的體會到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班集體的榮譽,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價值,共同為班級服務。以此來更好的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二、關注學生個性特點,積極引導身心健康發展
對于學生來講,其本身就是好動的個體,教師在課堂上能夠通過一定的形式對學生的各項行為進行約束,但無法約束學生的心理,對學生心理進行約束,能夠有效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但其前提必須是建立在學生個性特點的了解之上,教師只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斷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并且要定期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談,只有這樣才能夠發現學生所存在的不合理的行為,才能對每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例如,在考試前期,教室組織學生進行壓力交流活動,在活動中,教室讓每名學生都說出自己面臨考試所感受到的壓力,這樣學生在述說過程中不僅能夠緩解自身的壓力,還能夠感受到一定的樂趣。教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諸如此類的活動,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組織豐富多彩活動,陶冶純真稚嫩美好心靈
各類活動是學生最喜歡,也是最受歡迎的教學項目。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能夠逐漸影響自身的心理。從而使得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針對這一特點,教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及時的針對學生情況來組織活動,每一次活動都必須針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來進行。比如:晨會課、活動課等,班主任可以經過整合,用來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動之中,就會有所收獲。如講故事、猜謎、文體活動等所營造的輕松氛圍,能讓學生因學習負擔帶來的緊張心情得到放松:小品表演、討論活動等,讓有懶惰心理的學生在生動的情境再現中,更清楚地看到問題,從而知道怎樣克服懶惰心理:角色游戲、趣味小測試等,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有所感受,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純真的心靈在活動中受到陶治,使心理更健康地發展。
四、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快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這一條件,在教育教學的自然情境中快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與心理輔導員角色的沖突問題。比如,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某個學生違犯校規的事情,常常出于維護班級名譽,給以較嚴厲的批評,但這樣可能忽視心理問題的疏導。其實角色沖突的矛盾隱含著角色互補的統一。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分析出現的問題,傾聽學生的解釋,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效,師生的心靈才會相通。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轉換角色。從權威型的班主任轉換為朋友式的心理輔導員角色,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是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助化劑。
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班級工作的有機結合,開拓了德育新領域,體現了德育高質量,這是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關鍵。當然,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タ的事情,這是一項持之以恒才能見效的工作。因此需要班主任要有耐心、愛心、細心和恒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8月
[2] 葉一舵,《現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開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 陳祥雷,發揮班主任角色優勢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