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超 楊道榮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PBL)在血液透析臨床帶教中的實施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血透科實習的48例護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24)與參照組(n=24),對實驗組開展PBL教學法,對參照組開展傳統教學法,對比二組護生的學習成績與滿意度。結果:實驗組的考核分數高于參照組,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參照組(100%>83.33%),二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血液透析臨床帶教中開展PBL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帶教質量,學生對此教學法也更加滿意。
【關鍵詞】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模式;血液透析;臨床帶教中;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5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04..02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腎臟替代治療方式之一,涉及到多方面知識,且臨床操作較為復發、患者易出現各種不良反應或并發癥,對臨床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有著極高的要求[1]。為提高帶教質量,我院對部分血透科的實習生開展了PBL教學法,效果較為理想。PBL教學方式構建學生探究、合作的學習態度,強調其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主動。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血透科實習的護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共48名,均為女生。年齡20~26歲,平均(22.3±1.6)歲;受教育程度;大專7名,本科41名。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24)與參照組(n=24),對二組學生的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學生予以常規教學法,依據教學大綱設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口頭知識講解。由帶教老師帶領學生查房,在此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分析、講解。實驗組學生予以PBL教學法,如下:
設計問題:帶教老師在課前,結合血液透析治療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項、并發癥防治、飲食注意事項等內容設計問題。
知識預習:由學生組長將問題下發到每位學生手中,讓大家通過教科書與萬方、知網、維普等數據庫尋找問題答案,將搜集到的知識整理、記錄好,將不理解的知識難點標記好。
臨床授課:由帶教老師為學生介紹血液透析科的規章制度、護理流程與職責、無菌操作規范、物品管理等。
討論與總結:課后,由學生對于此次學習經歷進行討論,表達學習體會;最后由教師對學生們的表現進行點評與總結,指出日后臨床工作中應注意的事項。
1.3 觀察指標
①考核成績:學習結束后,由教師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與臨床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各占50分,滿分為100分。
②學生滿意度:為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其對此次學習經歷是否滿意,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級;滿意度=(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分析,對計量資料(x±s)、計數資料(n,%)的比較結果分別行t值與x2值檢驗,以P<0.05作為組間比較差異顯著的檢驗標準。
2 結 果
2.1 二組學生的考核成績比較
實驗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優于參照組,統計學檢驗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二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中,非常滿意20例,滿意4例,不滿意0例,滿意度為100%(24/24);參照組中,非常滿意12例,滿意8例,不滿意4例,滿意度為83.33%(20/24);實驗組對比參照組更高,統計學檢驗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血液透析是人機結合的一項操作,護理過程中包括機器與設備使用、用藥、無菌操作、急救、心理護理等,還有各類并發癥的預防與治療,涉及的知識面極廣,這也使血液透析的臨床帶教工作更具難度。PBL教學法為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先由教師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由學生自行尋找答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與想法,再由教師對不足之處進行指導與糾正[2]。在PBL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去思考問題、拓展思維,讓其先意識到自己的疑慮問題,而后由教師予以針對性解答,這樣能夠讓其更加扎實的掌握知識點。此次研究發現,實驗組的考核分數高于參照組,學生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參照組,二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說明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具有顯著性優勢。
由此可見,在血液透析臨床帶教中開展PBL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臨床帶教質量,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臨床帶教方式。且對醫院及科室進行專業血液透析人才儲備的一條操作性途徑。并且對于帶教老師進行培養的有一定的好處。
參考文獻
[1] 賴冬梅,徐 靜,曹 莉,等.血透室新進護士臨床帶教存在問題及對策[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7(12):316.
[2] 丁 英.血液透析臨床帶教中應用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21):115-116.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