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 崔梓月
摘 ? ?要: 高校學風影響學生學習目標、思考狀態和學習習慣,優良的學風來自學生的求教、思考、實踐,學風建設是高校保障學生順利成長成才的一項持久工程。探索高校學風建設之法,需要從教學模式、素質培養、學業幫助方式等出發,營造積極學術文化氛圍,堅守以育人為中心的培養指導方式。
關鍵詞: 學風建設 ? ?教學模式 ? ?學業支持
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教書育人的本質要求,是高等學校的立校之本、發展之魂。優良學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能否營造優良的學風環境,關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和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1]。
一、學風建設現狀和主要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學風的建設現狀,用事實說話,筆者在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本科生中開展了問卷調查,調研問卷主要圍繞大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動力、學習效果及學校的學習氛圍、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等內容開展,力圖反映出真實而全面的學習現狀。
首先,調查結果顯示,學習目標清晰明確的學生占比高達95.48%,甚至有接近一半的學生以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學習理念為動力,目標與個人的職業規劃相對接,形成較健康的學習動機。然而,調查反映出在課余時間的安排上、個人學習的整體狀態及學習實踐活動這些方面仍然存在問題: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學生每天學習時間長度十分充足,但學習效率卻難以保障;在大學這樣充分的學習空間里,學生的學習方式局限于長時間的自主研習,學生相互之間溝通探討環節缺乏,交流不足;在總體學習狀態上,仍然有不到20%的學生感到沒有動力和目標較差;在學習支持活動方面,盡管活動組織多樣,但仍然在激發學生更多興趣和支持學科發展方向上有著更多的潛力和義務。
綜合以上調研可以看出,“211”大學的整體學風較好,“95后”學生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想法,盡管學習狀態仍然沒有可靠保障,但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
其次,筆者發現了高校學風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整理如下:
1.課堂教學效率略顯低下。
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有表現和結果兩個層次。上課時學生對授課內容不專注,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對等是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致使學生課后花費雙倍甚至多倍的時間補充相關知識的空缺,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影響學生課外進一步提高專業能力的時間和機會。
2.學習素質教育開展缺乏。
及時積極調整學習狀態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重要因素之一,調研結果證明盡管學生具備基本甚至較為完善的學習目標,卻不足以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持久動力。
3.學業指導影響力不夠。
根據對“學業支持活動的影響力”的調研,所有學習支持活動影響范圍皆未超過半數學生,可見此類活動影響范圍較小,還存在部分學生不主動、不積極、不愿意參與以上學業支持活動,不能受到積極有效的學業支持。
二、主要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1.教育教學模式亟待轉型。
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學生看來,主要有以下:“認為課堂所學內容沒什么用”(28.4%)、“手機、小說等誘惑太大”(19.55%)、“對專業(課程)不感興趣”(19.14%)、“嫌棄老師的授課方式”(10.29%)、“老師對課堂紀律要求松”(6.58%)。
學生對于課堂學習體驗有較大的多方面期待,69.14%的學生希望“改進教學方式”,67.08%的學生希望“更新教學內容”,還有44.44%的學生期待“改善教學硬件設施”。結合對于“影響學生上課最主要的因素”的調研,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善是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沒有形成合適的素質教育理念。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大學生思想活躍開放,個性張揚,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思想意識容易出現傾斜和搖擺[2]。在這樣的前提下,大學生學風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即為如何通過長期堅守的素質教育幫助大學生順利發現個人學習目標、生成學習動力、培養適合的學習習慣。
3.學業支持活動內容枯燥。
學業支持是近年來各高校紛紛推進的工作,南京理工大學構建了完善的學業支持體系,助力學生的學習。但是相比學校、學院、年級組織的其他競賽類、文體類活動,學業支持活動在學生看來略顯枯燥,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存在學業困難、需要學業支持的學生沒有養成尋求學業支持的習慣,且對于此類活動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拒絕學校提供的學業幫助。
三、高校學風建設路徑初探
1.教學模式: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學生專業興趣。
每個學生平均每天至少有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一門有意思的課程對學生的專業興趣激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風建設中,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只有上好一堂課才能激發一群人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對學業支持活動的參與率,進入良性循環中。把知識傳輸變為智力開發,挖掘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其不僅學到知識,更教會學生學會學習[3]。新時代課堂應有著不同以往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愿意“抬頭”,汲取更多的知識。
2.學習狀態:借助素質教育手段發展學生學習動力。
(1)結合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制定個人培養路徑。
當代大學生是個性鮮明、追求獨特的一代,個性化培養對學業發展越來越重要。我院專業特色尤其明顯,應繼續結合專業特色開展系統、科學的個人發展指導工作,讓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層級的學生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幫助學生樹立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2)抓興趣激發、著力增強學生的內生動力。
經過了初、高中的高壓學習后,多數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會面臨目標缺失問題,應從專業興趣激發、內生動力增強方面著手學院學風建設。學院成立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學業指導站,由學院教學副院長和副書記兼副院長共同擔任工作負責人,由一名輔導員擔任站長負責日常工作的開展,聘請專業老師擔任指導教師定期指導學生學習。大一以“專業認知”為主題,大二以“專業探索”為主題,大三、大四以“專業實踐、學術研究、創新創業”為主題開展講座、工作坊、交流會、微沙龍等活動,以此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
(3)抓日常管理,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缺少了制度的約束,一個集體必將呈現混亂無序的狀態,通過完善的制度、嚴格的日常管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學院綜合積分制度,大一、大二年級每周對早、晚自習情況進行統計及公示;輔導員、輔導員助理及各班級學習委員對課堂出勤情況進行不定期考核,各年級將對課堂出勤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日常行為規范考核結果將作為年度評優評獎的重要參考。在日常工作中,依托學院設計學類、工業設計、廣播電視學三專業交叉、互補性,開展“三專業互幫”活動;通過特等獎學金答辯制度展示優秀學子學習方式方法,確保評獎公平公正;通過宣傳教育,確保零考試違紀率。
3.學習途徑:發展多樣學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渠道。
(1)朋輩教育與能力提升相結合,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據統計,同學、朋友是對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角色,高校應以多種形式促進學生互相督促,共同進步。筆者所在學院前期學院開展的百日行動派和夢想交換生活動就深受學生喜愛,該項活動如可以打通學院之間的界限,鼓勵不同專業的學生互相學習,教學相長,將為學生發展成為多方面的技能人才提供更大的可能。
(2)抓專業競賽,著力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各年級積極發布競賽信息,為學生們提供國際級、國家級、省級、校級、年級的競賽信息,為其營造參賽氛圍。同時,各年級應積極借助專業老師的力量,邀請專業老師對部分競賽進行每周一次的答疑及指導,為每一個參賽團隊配備研究生小導師,以便學生隨時與經驗豐富的良師益友交流。在積極關注下,學生參賽積極性必然愈發高漲,良師益友的監督也可以有效降低學生遇難而退、半途而廢的概率,確保專業競賽的參賽率、獲獎率,在競賽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抓專業實踐,著力營造的整體學習氛圍。
學院及年級可以結合時事組織策劃一些競賽活動,如“當攝影師碰上插畫師”“中美‘48小時快題設計”“PPT設計與演講大賽”等,可以提高學生對時事的關注度,為部分在國家級、省級競賽中受挫的同學增加信心。積極推薦學生加入老師工作室,通過接觸真實案例提高動手和思考能力,讓學生“硬碰硬的試錯、實打實的實踐”,調節學院整體的學習氛圍。
(4)抓三類群體、著力提升全體學生素質。
通過優秀學生能力強化、學困學生學業幫輔、特殊類學生(民族生、體育生、休復學生、延長學制學生)針對性指導,力爭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挖掘。大力開展“學霸開講”“‘走近名師名家——大家談治學大講堂”“學業指導會”“真人圖書館”“優秀學子經驗分享會”“Good Idea創新創意設計”“微展”等學風建設活動,著力提升全體學生素質。通過線下活動、線上宣傳,營造適合隨時隨地學習討論的學院文化氛圍,打造“學在設傳”的良好風氣。
四、結語
學風建設是一項長效工程。學風是學習者的世界觀、方法論及相關心理素質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或者已經表現出穩定趨向時形成的[4]。學風能夠對學習者產生耳濡目染的長久影響,是我們追求學風建設的最終理想環境。從教學模式、素質培養到拓展學業幫助,只有堅守地以育人為中心不斷探索改革教學指導方式,潛心引導,才能形成濃厚而蓬勃的學術學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
[2]田海燕.當代大學生學風建設的影響因素及良好學風的構建[J].赤子,2019(25):146-147.
[3]呂平,張瑞.高校學風建設聯動機制探析——以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為視角[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1(1):10-11.
[4]鄭家茂,潘曉卉.關于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