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妮
摘要:在源遠流長的朝鮮民族文化歷史長河中,刀作為朝鮮典型的文化要素,隨著民族遷移的文化融合中煥發了新的色彩。以刀舞為例,結合了中國地域特色和本民族的舞蹈元素,呈現出大氣磅礴的舞蹈形式,極具朝鮮民族的英雄氣概。本文以朝鮮刀舞為主要研究對象,縱向闡述朝鮮刀舞的歷史流變,在歷史的脈絡中橫向對比刀舞的藝術特色,以審美角度分析朝鮮刀舞的形態特征。
關鍵詞:朝鮮族刀舞? ?歷史流變? ?審美特征? ?文化表象
中圖分類號:J722.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2-0065-03
站在民族形成的歷史角度,朝鮮族源自朝鮮半島的歷史遷移,隨著朝鮮半島人民的陸續遷入我國境內,在中國東北部地位落地安家,朝鮮族逐步成為我國56各民族中的一員。在朝鮮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朝鮮族文化將朝鮮半島文化與中國民族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復合性文化,可以說,朝鮮族文化既具有朝鮮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又兼具中國民族的顯性文化特征,朝鮮族刀舞就是其中的典型。從文化本源進行追溯,把握朝鮮族刀舞的歷史流變,分析刀舞的形態特征,能夠有效推動朝鮮族刀舞的發展,對中國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朝鮮族刀舞歷史發展脈絡
(一)刀舞的形成
刀舞,一種朝鮮民族獨特的舞蹈意識形式,在劍舞的文化基礎上,不斷革新舞蹈工具[1],從原來的單劍獨舞逐步轉變成多刀舞蹈。回溯到刀舞形成的那段歷史,我們要從劍舞說起。刀劍作為朝鮮人民保家衛國的利器,在那段曲折的歷史中為實現民族大義,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逐步成為陣前舞蹈的主要道具。相傳在朝鮮半島三國鼎立的那段歷史時期,新羅國涌現出一位劍客名為黃昌郎。黃昌郎7歲就開始舞劍,成年后舞劍之功更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2]。公元447年,黃昌郎獨自一人來到百濟國進行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民眾觀看,被吸引的還有當時的百濟國王文周王,他邀請黃昌郎為其表演[3]。黃昌郎在表演期間借手中的工具刺殺了文周王,舍生取義成為了新羅國的英雄[4]。新羅國民眾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就戴上面具,手持刀劍,來到街上模仿黃昌郎當時的舞劍動作,刀舞由此而來,并逐步從半島南部蔓延至整個半島。伴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刀舞逐步從勇猛跳躍的剛性表現逐步轉變為輕盈流暢的剛柔并濟,并形成一種舞蹈文化廣泛流傳于朝鮮民眾之中。
(二)刀舞的歷史流變
在舞蹈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祖先崇拜和巫族祈禱都是舞蹈起始的主要原因。對于朝鮮半島而言,巫族文化就是舞蹈文化的起源。從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祭祀、政治統治逐步分離,從事宗教儀式的巫女們逐步演變成了第一代舞蹈藝術家。尤其是在巫舞的表現上,它不僅體現的是人類與神靈與天地的和諧統一,還表現出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想象。以巫舞中的刀舞為例,巫女會將供桌中的短刀上下跳躍,配合手部的動作,短刀會在頭肩等部分平轉交叉舞動,刀與影之間的轉換為刀舞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隨著早期刀舞雛形的發展,刀舞逐步進入到封建動亂階段。就如同前面章節所闡述的刀舞的形成,在三國鼎立的動亂時期,刀舞逐步穩定成為宮廷舞蹈的主要形式。一方面,為了避免刀具再次成為行刺的工具,刀舞中的工具逐步改進,將傳統刀具中的刀身和刀柄分離,中間用鐵環拼接,刀具在連接后的舞動中會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給整體舞蹈帶來不一樣的視聽享受。另一方面,隨著刀舞舞具的變化,其舞蹈動作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由原來的砍、劈、刺等動作轉變為甩和繞。值得一提的是刀舞進入宮廷表演的變化,伴隨著戰斗精神主題的替換,過去傳統的面具道具失去了舞蹈的意義,取而代之的是和平為主題的多人刀舞。在舞蹈開始時,短刀并沒有出現在舞者手中,而是以尋刀為起始,二人持刀相對舞蹈,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快,他們的動作開始逐步加快,難度也由易到難。刀影輝映,在連續的刀舞動作中,表演緩緩結束。當然除了道具、動作的改變,舞蹈的專業人員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過去專業的舞者逐步變成了藝伎。到了英朝時期,即使只有男子參加的集會,舞者也必須為男子,而在正式宮宴等集會上,舞者必須為女伎,更由此誕生了伎生制度,刀舞系統逐步完善,此時刀成了單純意義上的表演工具,而刀舞也成為純粹性的舞蹈表演。雖然封建歷史階段中刀舞被上層建筑所把握,但文化的發展都是海乃百川,百花齊放的,到了朝鮮半島的統一階段,刀舞逐步向大眾化邁進。伴隨著伎生制度和伎房的出現,刀舞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并成為民眾化的舞蹈類型。到了朝鮮末代,隨著官妓制度的廢除,各種演藝團體紛紛解體,以舞樂為生的藝人只能混跡于市井,結合市民的娛樂口味,衍生出豐富的舞蹈形式,促使民間的刀舞技藝水平直線上升。隨著刀舞文化的發展,到了20世紀30-40年代,朝鮮半島涌現出一大批知名的刀舞舞者,刀舞在這些知名舞者的傳承和創新中揮發了新的色彩。經過精心的設計和改編,這些舞者將帶有農耕文化色彩的舞蹈輸出到西方國家獲得了諸多好評。后來這些舞者開始整理舞蹈材料,出版了很多朝鮮族的舞蹈書本,為本民族的舞蹈文化的延續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在這個階段,舞蹈藝術家和民間藝人承擔了宮廷刀舞到民間刀舞的藝術轉換職能,讓刀舞這種舞蹈形式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20世紀初期,朝鮮王朝遭受到日本的戰爭侵略和本土災害的侵襲。民眾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大量的朝鮮民眾和藝伎移居中國,這使得刀舞流傳到中國本土。流傳入中國本土的刀舞,勢必會吸收中國的文化元素,逐步呈現出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刀舞樣式。可以說這個階段的朝鮮族刀舞,是文化融合的繁榮階段,是民族邊界消失的歷史時期,也是刀舞發展的繁榮時代。
(三)刀舞的文化內涵
文化形成歷史,歷史催生文化。在文化和歷史的羈絆中,朝鮮族刀舞的文化也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中熠熠生輝。從文化地域土壤角度分析,朝鮮刀舞極具地域特色。受半島生存環境的制約,朝鮮半島的文化歷史就是一部蕩氣回腸的戰爭史。無論哪一個朝代的更替,刀劍都是戰爭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不僅體現在文化上,還在舞蹈藝術中發揚光大。因此,從地域土壤角度,刀舞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從文化的流傳角度分析,朝鮮刀舞從民間形成,在宮廷發展,又在民間壯大,這種線性的流傳法則使得朝鮮刀舞更貼合民眾的實際生活,可以說朝鮮刀舞的形態發展變化就是一部朝鮮民眾文化生活的縮影。從朝鮮族刀舞的文化多樣性分析,朝鮮族刀舞從朝鮮半島流入中國,既保留了朝鮮民族線性審美的藝術追求,又吸納了中國質樸的舞蹈形式。通過兩種不同文化的統一融合,刀舞的文化底蘊已經超越地域,超越民族,完美體現了人類在面對災難、面對紛爭、面對生活具有的堅毅勇敢、自信樂觀的品質和精神。可以說朝鮮族刀舞將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深深烙印在舞蹈之中,隨著朝鮮族刀舞的發展,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將會永遠延續在世界民族之林。
二、朝鮮族刀舞的外在表現
朝鮮族刀舞隨著朝鮮半島的歷史發展,逐步呈現出多文化、多民族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在舞蹈的表現形式、內在意蘊和姿態特征上十分具有審美研究價值。
(一)多樣化的舞蹈形式
從刀舞的歷史流變中,我們清晰的看到,刀舞以祭祀為起始,以武術表演形式為發展,其中經過宮廷表演的娛樂化演變,逐步變成現在極具觀賞性的舞蹈表演形式。源于娛樂化的審美趨勢轉變,其舞臺表現的形式和內容都不斷擴大,由原來的專業性平臺向大眾傾斜。尤其是在刀舞的整體表現力上,更具有隨意性。其中刀舞可以個體舞蹈,可以雙人刀舞,也可以多人刀舞,不同的音樂樣式催生不同的刀舞形式,使得刀舞的整體表現力十分豐富。當然我們注意到的是,隨著刀舞形式的多樣性轉變,其動作難度和技術復雜程度都會直線上升。而隨著舞蹈審美意識的時代性發展和民族性融合,朝鮮族刀舞的表現風格也逐步發生變化,由原來剛猛強健的力量型逐步向平和流暢的剛柔并濟型,尤其是刀舞舞者的性別轉換更是為刀舞的舞動帶來女性獨有的輕柔之美。當刀舞舞者揮動著舞具隨著音樂的節奏不斷旋轉、甩動,在動與靜的交相呼應下,在剛與柔的交錯變化中,朝鮮民族的樂觀、柔美、勇敢與真誠仿佛隨著刀具的舞動立體式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二)復雜的舞蹈姿態
在朝鮮族的刀舞演變史中,舞者的性別有著明顯的變化。當以男性為主體的刀舞表演歷史中,刀舞的姿態以力量為追求目標,舞者需要雙手持刀,利用手腕的力量表現戰場中的劈、砍、刺等對戰技巧,這時動作與力量的追求,就嚴格要求舞者的姿態和形象要具有力量感和威猛感。當以女性為主體的刀舞表演階段,刀舞的姿態就以女性的柔美為審美目標,其舞蹈更具有流暢性和輕盈靈動的藝術美感。尤其是在隨意性的表演過程中,舞者要根據音樂的變化,利用手腕的力量快速舞動刀具,配合身體的呼吸,展開身體的律動,結合步伐和手臂的揮動,展現出動與靜、熱烈與沉靜、堅韌與柔美的內在精神。
(三)豐富的內在意蘊
伴隨著歷史的流轉,刀舞的內在意蘊已經不再是初生時的自衛性,而是更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站在朝鮮族刀舞的文化融合屬性分析,刀舞文化承載著民族歷史的變遷。從原始的隨意性武術表演到宮廷表演中的娛樂欣賞再到結合中國元素的獨特刀舞形式,生產生活的發展,民族的興衰,都在刀舞的形式變化和姿態要求中體現著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傳承。借助張與弛的結合,動與靜的變化、光與影的輪轉、聲與形的搭配,刀舞不斷在繼承和發展中展現朝鮮民族的質樸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三、結語
朝鮮族作為我國特定歷史時期衍生出來的民族,他們不僅能歌善舞,而且還承載著兩個國家文化的傳承與融合。站在文化發展的角度,我們清晰地看到朝鮮族刀舞在百年朝鮮舞蹈歷史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朝鮮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藝術瑰寶。隨著時代的變遷,朝鮮族刀舞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多元文化的不斷影響下,散發著屬于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族特色。因此,為了不斷從文化汲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我們必須從朝鮮族刀舞的歷史文化入手,通過歷史縱線和發展橫線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不斷提高朝鮮族刀舞的審美價值,讓民族的真正變成世界的,讓民族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傲子玄.我心中的“以情帶舞,以舞傳情”[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張妍.朝鮮族刀舞的文化積淀與外在表現[J].北方音樂,2016,36(23):11.
[3]金成燕,金成姬.淺談朝鮮族刀舞[J].中國民族博覽,2016,(02):147-148.
[4]仲雅.朝鮮族刀舞的審美特征[J].通俗歌曲,2015,(09):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