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鑫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新媒體技術的高效應用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諸多便利,使思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不斷創新。為確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相關教育工作者還需在應用新媒體體系期間,認清新媒體特征,堅守思政教育目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使當代大學生能夠肩負起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擔。
新媒體主要是借助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環境等,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應用更加先進的數字壓縮與無線電網絡技術,具有大容量、實時性與交互性特征,可以更好地實現媒體行業全球化發展目標。新媒體是數字化、多媒體等技術的結合產物,自新媒體誕生與廣泛普及之后,媒體傳播形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為切實提升信息整合、分析、傳播及存儲效率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1. 廣泛性。新媒體的廣泛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息傳播層面的廣泛性。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具有一定層級性特征,不同層次信息的傳播渠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1]。而新媒體技術從誕生之初就具有多元化的媒體渠道,信息傳播方式屬于非線性,大眾均為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第二,信息關系的廣泛性。在傳統社會通信時代,大眾之間的交往受到地域與空間的限制。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的開放、自由與雙向傳輸打破了傳統信息的局限,使得大眾的溝通交流更加密切,交流頻率與交流期間的信息量更多。第三,傳播主體的廣泛化。傳統媒體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邊界十分清晰,新媒體則在原有基礎上打破了此種主體與客體的界限,使信息傳播呈現網狀互通的特性。
2. 碎片性。新媒體的碎片性主要是指社會、市場、大眾思維意識、信用體系的碎片性。新媒體技術使得信息傳播載體、渠道與方式發生極大程度的轉變,使得信息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具體而言,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媒體信息傳播量快速增加,新社會發展體系、市場關系與思維意對信息傳播關系的影響更加直接。在社會現代化建設期間,個體化的價值更加受到大眾的關注,使得大眾與權威信息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
3. 及時性。運用新媒體技術,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及時。傳統媒體信息傳遞會極大程度地受到時間的限制,而新媒體信息傳播所用時間更少,切實提升了各領域生產經營建設期間的效率與質量[2]。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所依靠的光纖網絡、衛星技術等更加成熟,信息公開與共享目標實現,從根本上促進了社會信息化發展進程。
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中的廣泛普及使得學生交往方式發生明顯的轉變。學生將交流互動大多數放置在網絡信息平臺中,使得人際交往壓力不斷變小,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更加基于自身的主觀意識[3]。由此可見,新媒體平臺成為學生表達自身思想情感的重要場所,現實社會與虛擬網絡環境成為分割大學生交往生活領域的重要界限。雖然新媒體平臺數量增多、功能性不斷增強,使學生能夠及時獲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但此種特征也使得部分學生過于沉迷網絡世界,懼怕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心理問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中處于主導者的地位,利用較為生硬的手段向學生傳播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信息平臺,使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交互式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切實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創新創造力。
受自身成長環境與生活水平的影響,大學生具備的性格特征更加鮮明,在學生與生活期間強調與眾不同[4]。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己個性的機會,也使學生群體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主體。新媒體技術對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具有重要作用,但因部分大學生尚未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極易受到網絡環境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
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重要的外界信息傳播渠道,國家與黨建工作類信息也需借助新媒體平臺傳達給大學生群體[5]。同時,新媒體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各類的先進黨員事跡均能夠通過向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傳輸,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政水平,使大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思政學習過程中。
大學生是互聯網的重要使用群體,學生借助校方自己的網絡平臺可以更加了解學校相關管理機制與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進一步鞏固學生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使學生能夠借助自己的專長及興趣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同齡人,并與其談論更加積極向上的話題。
新媒體平臺充斥著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學生可在網絡環境中找尋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獲得更加完備的信息服務。但從目前來看,基于大學生的網絡環境尚未構建起相應的信息過濾機制,導致部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深受影響。
為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與效率,充分發揮出新媒體技術的積極作用,相關思政教育人員需從轉變自身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首先,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更高的專業教學技能,提高職業教學素養,對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目標與應用原則進行系統研究[6]。因教師與學生在年齡、成長經歷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新媒體平臺在教師人員群體中的普及度不高,需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師熟練掌握新媒體工具。其次,認清當下思政教育方向。新媒體技術為學生建立起開放的網絡平臺,需將新媒體技術與思政教育工作有機結合在一起,基于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在網絡中找尋更加正面主流的思想,以便讓學生能夠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
注重在思政教育期間,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再提升,確保學生能夠承擔起網絡信息傳播主體的重要職責。在新媒體平臺中收集與思政教育內容相關的教育信息與典型事跡,從根本上激發出學生對思政學習的積極性,更加主動參與到思政問題的探討之中。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思政教育手段有機結合在一起,更好踐行思政教育目標,使學生能夠在網絡實踐環境中對自己的理性思想進行培養,充分發揮出新媒體技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黨建工作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水平息息相關,因此在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期間,相關教師人員也需結合自身多年黨政工作經驗,對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進行不斷完善。加大大學生思政微課建設力度,制作出符合大學生特征的新媒體作品,推進網絡平臺教學建設。同時,將黨建工作內容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出黨員干部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運用課堂教育主渠道,緊扣時政熱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為學生的思想做出正確引導。
總而言之,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新媒體的應用并不意味著對傳統課本式教學手段的摒棄,而是借助新媒體技術特征,對思政教育信息進行不斷整合,分析大學生興趣所在,更好吸引大學生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所帶來的并不都是積極向上的信息,需要教師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自主剔除網絡環境中的不良信息,切實提升自身專業水平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