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網絡正成為意識形態斗爭主要陣地的現狀,提出要提高網絡信息化水平、做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文化”等工作[1]。高校校報作為高校黨委的機關報,承擔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傳播先進文化以及凝聚力量參與高校建設的重要使命[2]。對于高校校報而言,“互聯網+校報”的轉型模式是其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電子科技大學是電子信息領域唯一的一所雙一流A類建設高校,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綜合實力。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信息技術優勢和“互聯網+”復合型英才人才的培養可以為電子科大報探索“互聯網+校報”的轉型模式提供強大的技術基礎和人才支撐。
經過60余年的發展,電子科大報辦報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國、全省都有了一定的認可度。近年來,在全國高校校報研究會、四川省高校校報研究會好新聞評選中,電子科大報每年都斬獲數項大獎。并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電子科大報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版面設置。
第一,內容、形式固化,不利于互聯網時代的媒體融合?;ヂ摼W時代,新聞報道的方式更加新穎、靈活。電子科大報雖然稿件內容質量較高,但其報道方式和具體內容大多數較為程式化、公文化,甚至形成了固定格式。這一模式本身缺乏創新和活力,不利于通過媒體融合來應對互聯網的沖擊。
第二,時新性、趣味性等新聞價值不高,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新聞報道的要求。從時效性來看,在最近一次改版之后,電子科大報改為半月報,很難保證校報新聞內容的時效性;從新鮮性來看,目前校報內容主要是從新聞網上選取半月以來較為重要的新聞在校報發布,新鮮性不足;從趣味性來看,其內容多數為嚴肅新聞,語言風格也較為嚴肅。
第三,互聯網的沖擊、新媒體的異軍突起讓傳統媒體的缺陷暴露得更加明顯。作為傳統紙媒的校報在信息量、互動性、表達方式等方面與新媒體相比存在劣勢,這些劣勢在互聯網時代變得更加明顯。在電子科技大學校內,除了官方微信、微博之外,各二級單位也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其時效性強,內容有趣,形式活潑,接收方式便捷,受眾覆蓋面廣,服務性強,整體傳播力強,對校報形成了強烈沖擊。
第四,新聞生產方式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要求。在科室調整之前,電子科大報的新聞采編主要由校報編輯部完成,同屬黨委宣傳部管理的新媒體中心和校電視臺則分別獨立完成各自新聞內容的采編工作。從運行機制上看,各科室較為獨立,除了在一些重大選題上進行合作外,在日常新聞生產中溝通聯系不足。此外,校報與各院級新聞宣傳負責團隊聯系就更少,很容易形成信息壁壘。
第一,辦報思維固化,缺乏互聯網思維和媒體融合的觀念。作為黨委機關報,政治宣傳、把握意識形態、引導輿論是其必然要承擔的任務,所以其內容必然有一部分是學校的重大事件、方針政策、會議精神等嚴肅新聞。這些嚴肅新聞大多數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報道,內容、形式都較為單調乏味,對受眾缺乏吸引力。
第二,出版周期、編輯方式等限制了校報內容的新聞價值。受政策、成本等方面的限制,電子科大報目前難以改變其出版周期和版面數量。此外,目前校報編輯部負責學校各類新聞的采寫,主要發布于新聞網和校報,所以,編輯部在進行校報的內容編輯時,不會重復進行采訪和寫作,而是直接選取新聞網上的重要內容進行編輯然后在校報上發布,缺乏新聞策劃和深度報道,這使其內容的新鮮性和趣味性都難以提高。
第三,傳統紙媒難以滿足受眾在數字化閱讀的需求?;ヂ摼W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2018年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近4億,其中,青年人群占比70.9%。數字閱讀成為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相比于傳統的閱讀方式,數字閱讀更加便捷,成本更低,時效性更強,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而作為傳統紙媒的校報難以滿足高校師生數字化閱讀的需求。
第四,缺乏組織架構與運行機制的深度融合。作為校內新聞宣傳和意識形態的主管部門,黨委宣傳部雖然統一管理校內的宣傳方面的工作,但對各級媒體平臺缺乏一定的資源整合。校內各級媒體平臺掌握了校內各個領域各個單位的新聞線索來源及新聞傳播渠道。如果不能有效調整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進行資源整合,將不利于形成互聯網時代新聞內容的生產方式。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不是簡單的量變,“互聯網+校報”的模式也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簡單改變。電子科大報在探索“互聯網+校報”轉型發展模式的過程中,要以“互聯網+”思維和媒體融合思想為指引,積極利用學?;ヂ摼W技術優勢,同時創新內容生產方式,借鑒新媒體的優勢手段,真正做到報網的深度融合,從而構建校園主流媒體輿論宣傳的主陣地。
與新媒體相比,校報仍具備相對優勢。為了彌補自身不足,增強其與新媒體平臺同臺競爭的實力,在轉型過程中要突出和利用好其自身優勢[3]。電子科大報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官方媒體,作為傳統紙媒,在互聯網時代其權威性和官方性進一步凸顯,很多重大事件的報道、重大消息的發布、對熱點事件的評論,都是學校師生職工的可靠信息來源,具有其他媒介形態不可比擬的可信性。在互聯網時代,海量的信息真假難辨,對于高校學生這一情緒容易受到感染的群體來說,更需要主流媒體還原真相澄清事實。電子科大報可以利用其權威性,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主動發聲、對校園熱點事件進行積極正面的評論,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和新聞體裁傳播主流話語,從而在高校校園構建主流的輿論陣地,引導高校校園輿論的正確走向。
作為學校最具權威性的官方媒體,校報有必要也有能力整合校內媒體資源并加強有效聯動。電子科大報可以依托黨委宣傳部對校內各學院的媒體平臺進行整合,建立校園媒體聯盟,加強組織架構上的融合。在運行機制上可以實現自下而上的新聞素材聚集以及自上而下的新聞消息傳播,形成上下聯動的傳播矩陣[4]。校內各單位的媒體大部分由學生記者構成,他們在學生群體中大部分都是信息傳遞的意見領袖,在校園信息傳播中具有關鍵節點的作用。通過校園媒體聯盟的機制構建,吸引他們參與到電子科大報的內容生產中來,有利于加強校報與受眾間的有效互動,實現高校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傳播。同時,電子科大報、官網、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均歸口黨委宣傳部管轄,校報可依托黨委宣傳部,整合所轄媒體平臺,引入“中央廚房”模式,實現校園新聞的集中采編,在新聞生產的源頭實現全媒體化運作,在新聞內容編輯時既要根據各自不同的平臺特點進行處理也要進行相互間的有效聯動。
主管部門的政策要求、目前受眾的需求以及辦報成本決定了電子科大報在短期內很難改變其發行周期及版面數量。所以,在時效性方面較難與其他校內新媒體平臺相比。但可以通過加強新聞策劃,整合資源,進行深入報道的方式來提高其新鮮性和趣味性,這應成為其應對互聯網沖擊的發力點之一。所以,校報編輯要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和師生需求設計校報欄目,積極主動地思考內容的選取,創新報道的角度,掌握更多的新聞素材,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5]。電子科大報應占領校園文化的制高點,通過深度報道全方位解讀校園文化理念,揭示學校文化內涵,從而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在進行內容編輯時要將半月內的各類新聞進行有機整合,按類別和重要性進行分類,重新組合,避免碎片化,形成整體化、重點化的版面內容。同時要對未來半月即將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策劃,對一些重要事件提前策劃,采用消息、通訊、評論等多種新聞體裁有機結合的方式對學術科研、校園生活熱點等進行深度報道,做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校園新聞。
高校校報承擔著思想政治宣傳、把握意識形態的任務,但這并不決定一定要采用嚴肅的形式,只有將任務要求和受眾需求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電子科大報在辦報過程中,無論是主管領導還是編輯都要轉變觀念,增強互聯網思維,在形式和內容上增強服務屬性,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形式上,要適應受眾的數字化閱讀習慣,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報紙網絡一體化。在已有校報網絡版的基礎上,可以繼續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進行有效結合,運用超媒介形態實現校報內容與新媒體平臺內容的有機融合。此外,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校報數據庫、新聞素材庫,便于讀者隨時進行素材的查閱[6]。內容上,要通過互聯網實時了解高校師生職工的利益訴求,在學習服務、生活服務、出行服務、后勤保障等方面為其提供服務,同時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有效解決師生職工反映的問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