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琛
(福建江夏學院 黨委學工部,福建 福州 350108)
在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中,要重視樹立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通過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家國情懷,使其將這種情懷轉換為投身專業學習、重視我國國情的具體行動中。樹立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要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科技環境。時代背景是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期,各種文化思潮涌現;人文科技環境則體現為在自媒體信息交流模式方興未艾的情形下,大學生不但成為文化信息的接受者,還成為文化自信的傳播者。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與上述時代背景和人文科技環境相適應,并在創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下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文化”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在聚焦高校思政教育職能的前提下,本文將突出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的自信。
高校思政教育不僅要采取思想教育和宣傳動員的方式,還要對大學生群體開展有關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的學理性教育。高校政治理論課具有統一的教學大綱,這要求思政課教師在統一的教學大綱中引導大學生群體認識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不能在空泛的文字表述中來體現,而一定要植根于我國社會主義實踐,這為思政教育目標定位的落地提出了具體要求。
文化自身具有系統性,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必然內含諸多構成系統的元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面對文化元素需要作出取舍,取舍的原則是:能否緊密圍繞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目標,是否緊密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根據這一原則,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內構性的認知需要從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三個方面來展開。在各自的素材選擇中,則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人文科技環境來具化[1]。
大學生群體樹立文化自信,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和思想觀念的提升上,還需要落地于具體行動中。大學生群體通過社會實踐(包括專業學習、職業素質養成),建立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認知的“否定之否定”的思辨過程,最終形成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的辯證統一。
高校思政教育作為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將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植入學生腦海中,并引導他們利用馬克思主義觀認識我國社會制度文化發展的邏輯起點與歸宿。為此,將思政教育目標定位于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發展性的認知便不難理解。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政治學理論課堂教學為載體,教學內容可以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法律與道德、形勢與政策四個板塊。思政教育所體現的學理性,便以上述四個板塊的知識傳授為主線。從文化自信視角來看,傳統知識傳授方式未能使大學生群體形成獲取社會主義制度文化自信的合力,從而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學生制度文化意識形態教育領域的功效[2]。
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包括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等。然而,在現階段對思政學理性知識點的傳遞中,部分思政課教師卻未能將這些文化元素融為一體并較好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教學中,可能會引出我國樸素唯物主義的知識點,但該知識點并未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相聯系。可見,在思政教育缺乏系統性的情形下,難以為大學生群體建構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的整體觀。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要遵循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轉換邏輯。但現階段的思政教育中較突出客體主體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主要體現于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及以閉卷和開卷考試作為測評手段的評價模式中。這樣一來,馬克思主義所內含的社會實踐性便被顯著弱化了,在思政教育中所產生的后果便是忽略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制度文化認知中的客體主體化進程[3]。
在對大學生群體開展思政教育時,要重視對他們進行思維啟發,使其能夠自主完成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發展演進方向的探究,并將探究意識帶入專業學習和未來職業發展中。但事實上,目前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啟發性上仍存在短板和誤區。
針對文化構件存在的發散性與關聯性特征,高校要著力于在思政教育進程中開展目標管理。目標管理由目標分解、目標協同、目標考核三個要素構成。高校思政教育要在課程教學范圍、大思政教育下的職能部門范圍內開展教育目標分解,并在黨委牽頭下進行思想教育目標的協同。在目標考核環節,則要針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養成效果開展評價體系建設。
課程資源含有課程教學的內容資源、媒介資源以及師資資源等構件。高校要圍繞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進行課程資源整合,進而為大學生群體建構起相對完整的制度文化知識體系[4]。高校要根據自身實際開發校本教材。高校思政課教學以統一的大綱為指導,所以校本教材可以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材料,也可以作為本校學生的自學材料。在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還應重視電子化教材資源建設,即可以在線組建思政教學網站。該網站不僅可以滿足教師的資源共享需要,也可以滿足學生拓展知識面的需要。
知易行難,這一點也反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為此,要著力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隨著“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在思政教育創新中重視整合各職能部門的思政教育資源。然而,這種教育創新仍是一種封閉式思政教育形態。因此,當前的創新重點在于將社會教育資源納入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想教育中來。
所謂自組織學習系統,是指大學生個體之間通過自主、自覺的制度文化學習,不斷強化文化自信。大學生群體在專業學習中已經具備了自組織學習習慣,所以對自組織學習系統的培育就在于圍繞“文化自信”教育引入合理的組織管理模式。通過為大學生提供關乎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的思想交流平臺,使其在自主探究中獲得制度文化發展的啟示。
首先要整合思政教育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整合的對象主要為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高校輔導員、高校學工部和團委工作人員以及與文化體系構件相關的教學院系師資等。整合的方式為緊密圍繞樹立大學生群體社會主義制度文化自信,根據大學生所處的年級逐級提升他們的文化認知水平。要重視專業教學院系的師資隊伍,他們可以在專業視角下向大學生傳遞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知識。
高校組織架構屬于直線職能型,因此各思政教育部門之間存在一定的職能壁壘,所以在提升目標協同績效時要為此搭建在線工作交流平臺,并定期召開基于大學生文化自信塑造的思政工作協調會[5]。在目標考核模式方面,則要將對大學生文化自信表現的動態跟蹤情況納入各部門的工作考核中。
樹立大學生群體的社會主義制度文化自信,要從學理層面為他們建構起系統的相關知識,但現行教材類型難以滿足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想教育需要。解決這一現狀的思路主要有:(1)采取集體備課的形式,集思廣益地將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等知識點融入教材之中;(2)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開發校本教材或者讀物,集中反映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的相關知識和內容。
樹立大學生群體的社會主義制度文化自信,需要在知行統一下來完成,這要求高校充分挖掘校外思想教育資源。針對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傳遞,可以邀請民營企業家前來為大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向大學生闡發當前經濟制度的優越性;針對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傳遞,則可以邀請本校畢業的大學生村官前來,就基層組織的政治優越性進行闡述;針對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傳遞,則可以從“請進來、走出去”兩個方面入手。
可以在高校專門設立制度文化研究社團,在指導教師的輔導下定期開展社團活動,通過圖片展覽、視頻播放、專題報告、社會實踐等活動,進一步為大學生群體提供知行結合的途徑,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的優越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職能之一是樹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履行這一教育職能時應以課程創新姿態來對待。要將思政教育目標定位在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優越性、內構性、主體性、發展性的認知四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應整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師資隊伍,以文化自信教育開展目標管理,集體備課并結合校本教材開發,充分挖掘校外思政教育資源,發揮大學生社團組織管理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