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鵬 袁玲 高海飛 丁沅 周天琦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在向大眾化和社會化發展過程中探索出的新型辦學模式,是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接受國家財政資金補貼,但受教育部門管轄。目前我國已經有獨立學院260余所,有效的提升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利用率。獨立學院普遍成立時間比較短,校園文化體系還沒有形成,再加上大學生大都是積極的網絡用戶,既是網絡輿情的制造者,也是網絡輿情的影響者,因此對于獨立學院網絡輿情的合理引導和正確管理,是確保當代大學生思想正確的重要手段。
網絡輿情也是社會輿情的一種,它借助于網絡渠道實現傳播,對網絡用戶造成影響,高等學院的網絡輿情,是指以高校的貼吧、微博、微信、QQ 群等新媒體社交軟件為平臺,以大學生為主要輿論影響者的輿論,通常包括高校學生對于國內國外社會熱點的討論、有關學院某項政策的意見、校園特殊事件的曝光等,具有極強的自由性、可控性、互動性和即時性,同時相比于社會輿論,高校網絡輿論等具有情緒性和非理性特征,常常由校園網絡話題演變而來,在高校學生中產生強烈反響,對高校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健康等產生極大的影響。獨立學院由于其特殊性,在網絡輿情方面體現出不同于社會輿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輿情范圍廣泛但與學生自身聯系緊密,學院政策、教師、學生生活、學院、餐飲、藝術、感情,任何一方面都有可能成為獨立學院網絡輿情,而且每一點都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學生的關注程度比較高。[1]第二,情緒化強,持久性不足。獨立學院學生的思想上還未成熟,在發表言論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理性控制,容易受外界影響而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因此由他們產生的獨立學院網絡輿情也常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所以他們也不會長時間關注一個話題,注意力容易被轉移到其他話題,因此獨立學院網絡輿情缺乏持久的影響力。第三,獨立學院網絡輿情監管經驗欠缺,由于成立時間比較短,獨立學院沒有豐富的網絡輿情監控引導經驗,容易出現強制性的壓制輿情現象,反而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繼續深入挖掘事件,造成更多不健康不合理的網絡輿論,造成不良影響。
經過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獨立學院的網絡輿情在發展過程中埋藏了眾多隱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大學生對于網絡輿情信息的可靠性并不重視,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學生會通過其他方式驗證信息的正確性,大學生對于輿論信息的盲從、輕信極容易導致以訛傳訛,形成不良網絡輿情。第二,獨立學院的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關注國內外重大新聞和社會熱點事件的學生少于關注明星、娛樂的學生,學生在發表網絡言論的時候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形成自己的言論負責的思想,隨意發表不當言論,對高效和社會思想穩定產生不利影響。第三,受“網絡領袖”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校園中某些“網絡領袖”對某事件做出評價,其他學生也都會跟風發表相似言論,或者在社交網絡上表示支持“網絡領袖”的意見,獨立學院網絡輿情的健康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絡領袖”意見的正確與否。
針對獨立學院學生在網絡輿情中表現出的情緒化、盲目性,獨立學院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教育學生如何正確的分析一件事物的合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理性教育,培養學生了解新聞、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向學生開放查詢和了解學院有關政策和措施的通道,使學生能夠在輿論產生后通過多方驗證信息的準確性,能夠對輿論進行理性的思考,減少學生盲目跟風隨大流的可能。
作為一名合格的當代大學生,不僅要能獨善其身,還要能夠兼濟天下,學生在自己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和錯誤網絡輿論的前提下,關注身邊人的網絡行為,在力所能及之處,以正確的言論和觀點反駁錯誤言論。獨立學院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網絡責任感,當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時候,必須意識到自己應該對這些言論負責,減少發表一些不可預知性的負面言論,減少出現惡劣網絡輿情的可能,學院要在課堂內外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自覺建立起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責任意識。[2]
學生對于“網絡領袖”的關注和追隨是學生群體在網絡輿情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習慣,對此,獨立學院不應盲目阻撓和壓制,應該發揮“網絡領袖”在引導網絡輿情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有意識的擴大一些思想政治覺悟比較高,價值觀念比較正確的學生在同學間的影響力,使其成為新的“網絡領袖”,在網絡輿情發生后,對信息的真實性做出權威性的判斷,并引導網絡輿論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現階段一些獨立學院的院系開發官方微信公眾號、QQ 服務號來引導網絡輿情,就是發揮了“網絡領袖”的積極引導作用。
除了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發揮“網絡領袖”積極引導作用,獨立學院還應該加大輿論監督力量,在不符合事實的負面言論產生早期,學院應該憑借自身的權威性介入,迅速采取措施,避免輿情泛濫,降低負面輿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