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睿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時,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構想,受到了國際高度關注。“一帶一路”建設給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契機,越來越多留學生來華求學[1]。商務漢語教學已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熱門領域,國內外許多教育機構都開設了相關課程,但對課程教學的研究和實踐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本文從商務漢語實用性角度出發,嘗試通過教學策略的調整,提升商務漢語教學水平。
“一帶一路”建設對海外國際貿易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對商務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水準的要求。我們應正視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合時宜的方面,進一步調整與之對應的教學內容。
首先,商務漢語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夠完善。各高校和職業培訓中心的商務漢語教學很大程度上浮于應試教育的層面,在商務漢語教學體系建設上缺乏構想,加之商務漢語課程培養方案不一,課程內容之間存在重復和遺漏的問題。因而,商務漢語教學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對學生專業素質和技能的提高不利。
其次,商務漢語教材與實際需求有差距。商務漢語課程教材種類繁多,但是從實際教學反饋的效果來看,并不能完全滿足商務漢語實際應用的需要。商務漢語教材內容更新力度不夠,相關知識點、詞匯、文化禮儀和法律法規不能與時俱進,沒有反映出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此外,商務漢語教材選取的業務種類及范圍有一定的局限,難以全面反映日常商務貿易活動遇到的各類問題,難以將復雜的貿易簡單化,不利于妥善處理復雜的貿易問題。
最后,商務漢語教學偏重語言學內容而忽略商務文化的交流。商務漢語強調專業詞匯及語法知識是可以理解的,但由此而忽視學生專業知識及商務文化的學習是得不償失的。“一帶一路”建設要求我們打破語言與文化的壁壘,商務漢語課程在設置上應該有意識安排文化類的相關課程。
在來華的留學生當中學習商務漢語等課程的學生主要有三類:一是在中國高校就讀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的留學生;二是在語言生中對商務有濃厚興趣、選修相關課程的學生;三是與中國從事相關貿易往來的社會人士。第一類學生主要基于專業需求學習商務漢語等課程,他們進入到金融、國際貿易等專業學習前,需要一段漢語及商務漢語的學習過程,以積累專業詞匯。第二類學生主要基于興趣需求學習商務漢語等課程,他們在學習漢語語言類課程的基礎上會選修其他課程,如商務漢語、中國文化、習慣用語等。第三類學生主要基于工作需求學習商務漢語等課程,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實踐應用,在從事商務活動中理解并妥善處理商務實務,避免因專業詞匯的不解或商務文化知識的欠缺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對商務漢語學習的實用性要求較高。
為此,我們應注重增加實踐貿易能力培養的內容,應廣泛涵蓋公司案例、市場營銷、企業治理、商標維權等方面,并且涉及會計、法律、保險等各商務領域。另外,可依據使用者的不同國籍、階層、年齡、目的等,有針對性地講授當地的商務文化習俗與知識技能,以幫助留學生提高商務漢語交際能力。
商務漢語有很強的專業性,而我國對外漢語一線教師以語言學類教師為主,教師的商務漢語教學知識儲備量明顯不足。長期以來,我們對商務漢語教學都偏重語言的訓練,而忽視留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加之,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缺乏生動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被忽視主體地位,很容易形成教師講、學生學的傳統模式,很難形成互動、交流、研討的方式。學習比較機械,效果較差,并且學生被動服從,沒有時間充分思考和消化,很難有問題意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效果較差。進而,在商務漢語的工作實踐中,難免會因為詞不達意而影響了翻譯的質量,進而會影響商務貿易的效果。
另外,商務漢語教學的難度很大,效果難免差強人意,很容易造成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困擾。在聽力方面,留學生商務漢語專業詞匯量不夠,反應速度慢,理解能力差,在比較一詞多義和同音不同義的情況時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口語表達方面,商務漢語交流中存在大量非口語的表達形式,使學生的語言輸出存在一定難度。比較而言,學生的閱讀能力稍好,但文化背景和人生閱歷的限制使學生的閱讀思維不同,容易忽視閱讀材料的文化內涵和語言環境的表達。寫作是將詞匯、語法、邏輯思維綜合表達的方式,學生會在寫作中出現詞意不清、語法錯誤、邏輯混亂等問題。
為此,我們應根據“一帶一路”倡議下商務貿易中語言交流的特點,本著“交際性”與“實用性”的原則,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知識素養,保障教學質量,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改進教學設計,注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的語言思維習慣,引導其了解中國人文與經濟環境總體狀況,促進留學生對商務漢語的學習。另外,我們應該大力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能力。同時,有意識地將語言學習融入到信息處理中,培養留學生從事商務貿易的能力。
在課程教學中,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因材施教;模擬“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商務活動,設置多重情景再現的方式;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民族文化等相關內容,讓學生將語言學習應用到實際對話中,將所學知識轉為實際操作能力,強化學習效果。結合案例教學法,將單一知識點的教學轉變為多知識點的教學,結合分組討論、互問互答、教師指導等方式,有效提升學習效果。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商務情景,讓學生進行課堂報告,幫助學生進行實際商務情景交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此外,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改良傳統的教學模式,輔助慕課、微課視頻教學,鼓勵學生經常瀏覽商務官方網頁,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此外,教師可以將情景教學帶入課堂,并配置教學道具,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商務信息。[2]
在社會實踐方面,可建立商務演練工作坊,通過商貿業務模擬,使學生對商務函電、商務會晤、商務談判、簽訂合同、市場營銷等內容進行操作演練,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和演練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可將商務漢語專業的實習基地安排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留學生有更切實的實踐機會。
在商務漢語教學上,除了調整教學內容、探索教學策略,還應完善以教學效用為目標的考評機制。
目前,商務漢語的考評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對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短期培訓或輔修選修課的學生,以筆試作為考試形式,測試學期內學習的效果,考核商務漢語詞匯、句型、情景對話、篇章閱讀等內容。二是對第一語言非漢語的學生,進行漢語水平標準化考試,即Business Chinese Test(BCT)。BCT在商務漢語水平測試領域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從聽、寫全方位對考生進行測試,為測試通過的考生頒發資格證書。BCT為了保證考生的商務漢語學習的效果,每兩年要進行一次重新認證,所以BCT證書并不是終身有效。[3]BCT考試比較偏重考生的應試能力,并不能完全測試考生的商務漢語實際交流水平,這也是BCT考試的弊端。另外,BCT考試是通過性水平測試,而非晉級制考試,它的鼓勵機制的構建還不夠科學,在學生激勵方面有所欠缺,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效果。因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除了選擇BCT考試和學期筆試成績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外,還應建立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構成的多維一體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商務學習整體水平的提升。
在學生自評方面,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及程度設計一份反饋表,引導學生評估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反饋,學生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反思學習中的問題,調整自身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法。學生還可以通過反饋表提出需要進一步解答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調整教學進度,針對集中反饋的問題給予關注和重視,并及時解答;對學生的個別問題也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一對一的指導。需要說明的是,學生自評內容可以設權重和分數,但為了鼓勵學生如實、客觀、有效地進行自我評價,此評價內容可以不作為成績的主要參考依據。
在學生互評方面,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如任務組內互評、同桌互評、抽簽互評等,對學生的商務口語的表述、專業知識素養、團隊配合等多項內容進行打分。通過這種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組內交流與互動,并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客觀地對學生進行終期評價。
在教師評價方面,教師可在學期中和學期末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報告表現、內容掌握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此評價要反映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以及相應的改進方案。此外,教師在評價中也應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與互動,參與社會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及時轉變教學思路,更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策略,完善考評機制,建立實習基地,健全教學體系,以提升學生商務素養,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滿足“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各國對商務人才的需求。